大唐嗣圣元年正月十六,刚刚过了上元佳节,洛阳城内应该是一团喜气,可是有心人看得出来,这一团喜气所掩盖的,却是惨淡的愁云。
现在整个天下的局势乱糟糟的,无论是后党中人,还是李显的帝党中人,甚至是中立大臣,都是心中忧虑,不知道大唐的这种乱局何时才能彻底平定下来。
作为深得武后信任和尊重的中立派之首,现任工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狄仁杰心中便不能平静。
虽然他一直得到武后的信任,同时对于武后不断提升他的官职,甚至对他拜相之事一直是心存感激,心中也决定一定要好好效忠武后,尽心竭力的做好分内的事情,可是在武后大兴冤狱之后,心中的天平就渐渐偏向李显那里了。
毕竟他是大唐的臣子,他食的是大唐的俸禄,当今的天子姓李,再者说了,当今天子也不是一个无能之辈,他的文治武功样样不错,所以他认为虽然有先皇遗诏在手,太后武氏也应该把大权交还给当今天子。
好在这一天终于到来了,太后允诺在这一天将大权交还给天子,从此之后政出天子之门,名正言顺,那些反叛者也没有了造反的借口了,天下终于可以太平了。
可是天下真的能够彻底安定下来吗?武后真的甘心将手中大权拱手相让吗?狄仁杰的心中虽然盼着事情向他希望的方向发展,却是断定武后一定不会这么做。
狄仁杰为人正直,有的时候做事太讲原则,看起来有些食古不化,然而却是一个真正的智者,他根据武后的性格以及这几天的隐秘动作,基本可以断定武后绝对不会轻易放手,甚至这一切可能只是她的一个计策,那就是借这个机会将李敬业等反叛分子诱杀,彻底解决后患,只要将那些反叛分子一网打尽,在地方上再也没有了为李显摇旗呐喊的力量,那时候她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不过太后也太小看陛下了吧,以我对陛下的了解,陛下对此也不会没有防备,甚至很有可能早就有了应对之策,唉,这一对母子相争,不知道最终谁是赢家,不过我倒是盼着,陛下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否则的话,一旦太后取胜,恐怕陛下难以见容,而要是相王做了天子,恐怕这天下真的要改朝换代了。”狄仁杰的心中暗暗一声叹息,心中也做好了决断,这一次母子相争,若是新皇李显一方占据明显优势那也就罢了,而若是双方势均力敌,或者是李显一方占据劣势,自己也少不了暗中相助李显一把,就算因此而暴露自身,也没什么后悔的。
大殿之上,武后的贴身内侍尹承泽正扯着那公鸭嗓,大声的诵读着武后的谕旨,提出来将大权奉还给新皇李显,自此之后中书门下敕令,自李显门下出,让李显端坐贞观殿,全权处理政事。
然而与此同时,武后还劝谕新皇李显,鉴于如今朝局复杂,天下乱象纷呈,目前要做的最重要一点就是稳定时局,因此武后建议李显这时候主要做两件事情,一是下旨招安,让举兵的义士们放下武器,各自解甲归田,同时对那些举事的首领们进行封赏安抚;第二则是对于朝政尽量不要干涉,尤其是现有的宰相班子,尽量不要动,以免再度引起风波。
李显闻言却是嘿嘿一笑,并不作声,然而待得武后返回内宫,他移驾中书省议事的时候,对于那些造反的势力没有一字安抚,却首先提出来斥退酷吏周兴、来俊臣等人,为狱中含冤的官员们以及那些被杀的宗室成员们平反昭雪,让生者放心,让死者安心,同时提出调整宰相班子,对于那些做出错误决策的宰相们如刘齐贤、魏玄同等人进行问罪,同时提出来让他的岳父赵瑰做侍中,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系列的官员任命推荐。
李显的这些举措自然遭到了裴炎等人的坚决反对,只听得裴炎大声说道:“当初太后娘娘有谕令,要求陛下力求稳定,如今陛下对于当今乱局不设一言,却上来提出为自己亲信平反,拔擢那些并无真才实学之人,实在是大失所望,当初陛下随着太后一起听政两个月,老臣本以为陛下已经学的稳重了,现在却发现陛下的从政经验实在差的太远,唉,早知这样,当初老臣便不劝说太后将大权归还陛下了。”
“哦?依裴相的意思,莫非是说朕只有任尔等摆布,方才算是一个稳重的皇帝,只要有自己的意见,那就是不成熟?嘿嘿,裴炎,你可真是好大的胆子,竟敢这样弄权欺君,目无法纪,莫非以为你资格老,朕便动不得你吗?来人,将裴炎给我拖下去,重打二十棍!”李显怒上心头,立刻喝令将裴炎拖出去重打。
却见裴炎大声喝道:“吾乃先皇顾命大臣,谁敢动我?我之所以领袖群臣,帮助陛下辅政,乃是奉了先皇遗诏,陛下虽是天子,却也要恪守先皇遗训,我今日倒要看一看,有谁敢动我一根汗毛!”
李显却根本不为所动,大声喝道:“还愣着作甚?朕的命令听不见吗?”
“是。”随即便见两个侍卫走上前来,拖住裴炎就往则天门而去,不由分说的打了一顿,然后再度像丢死狗一般的丢到了地上。
在裴炎被拖出去的时候,政事堂的众宰相们都傻在了当场,当他们反应过来之后,却发现裴炎竟然像死狗一般委顿在地。
这时候几乎所有的人全都大声喊道:“陛下,你怎能如此对待裴相?这可是我大唐首相,也是先帝任命的顾命大臣,陛下这样做可是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