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孔雀王并没有什么选择余地。
七月十日,孔雀王做出决定,从前线抽调十五万大军回防边境。于此同时,立即派出使节团前往德里城,准备跟阿育王展开和谈。
孔雀王希望跟阿育王朝止戈,一致对外。
“眼下我等之内斗纠纷,无论谁胜谁负,均属天竺内务,而今贼寇大夏来犯,实为外敌,是为窃取天竺领土而来,不可不防。”
“贵国如愿止戈,重归于好,我愿奉还一应城池领土,望深思,切不可因一时之快,成为天竺之千古罪人。”孔雀王在国书中如是说。
言辞恳切,恩威并济。
为了止戈,孔雀王甚至不惜归还一应侵占领土。
只有双方罢战,孔雀王朝才能将更多的部队从前线撤回,以对抗大夏的入侵,否则的话,孔雀王朝根本挡不住大夏的虎狼之师。
在生存与扩张面前,孔雀王自然是选择前者。
对这次和谈,孔雀王朝是抱有很大期望的,毕竟在他看来,如果能够不费一兵一卒,轻松收服全部失地,对阿育王而言,绝对是个不小的诱惑。
为此,孔雀王甚至致函笈多王,劝笈多王一同放弃占领之领土,共同抗击大夏的入侵,说道:“大夏乃虎狼之师,胃口奇大,我等应该共进退。”
两大王朝虽然分属不同阵营,但是在对待大夏这一问题上,应该是有共识的。
果然,笈多王很快回函,表示会派出使节团前往德里城,共同商议罢兵言和之事。
如此,和谈的分量立即重了起来。
唯一让孔雀王尚疑虑的是,笈多王在回函中只表示要和谈,并未明确表态,要归还占领的领土。
对笈多王的心思,孔雀王也能理解一二。
笈多王朝的主体在德干高原,眼下占据阿育王朝之领土,最是肥沃,对笈多王朝的意义重大,不是能轻易说放弃就放弃的。
兼且大夏眼下并未对笈多王朝用兵,笈多王自然不是那么急切。
孔雀王不好相劝,只能静观其变,他相信,大夏在忍了三年之后,突然兵发天竺,绝非无的放矢。
接下来的大战,可能会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笈多王朝也绝不可能真的独善其身,等到那时,笈多王一定会醒悟的。
尤其是联想到,大夏此前突然归还阿育王朝一百万战俘,孔雀王眼中闪过一丝抹不去的阴云。
他隐隐感到,大夏或许早就在做局天竺。
“起风了啊!”
想到天竺一年半的内斗,孔雀王不觉打了一个寒颤。
…………
阿育王朝,德里城。
作为天竺唯一的王城,德里城的气势,不输给华夏区的任何一座王城,因着九九归一的格局,甚至有其独特的神韵。
放眼全球,也是一等一的雄城。
七月的德里城,因为大夏突然入侵孔雀王朝,一下变得热闹起来,短短两天时间,先后有两支使节团,大张旗鼓地来到德里城。
这是孔雀王使的花招。
他就是要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将和谈的讯号传遍德里城,以争取民间舆论的支持,为和谈增加筹码。
正常而言,孔雀王的应对还算妥当,并没什么问题。
唯一的问题就是,大夏比孔雀王朝先行一步,在孔雀王朝派出使节团的前半个月,大夏使节团就已悄悄抵达德里城。
时至今日,大夏对外交手段的运用早已如火纯情,全球王朝无法出其右。
大夏使节团带来善意,扬言要跟阿育王朝合作,一举攻灭孔雀王朝以及笈多王朝。这提议,正合阿育王的心思。
以阿育王朝现在的实力,对抗孔雀王朝以及笈多王朝的联合,尚能勉强支撑,但要真正歼灭两大王朝,还力有不足。
如果大夏愿意出面,那自然是一战而定。
于是,双方很愉快地签订盟约,大夏甚至派出鸿胪寺卿张仪,亲自出席盟约签订仪式,以示对阿育王朝的尊重。
这当然让阿育王很满意。
双方的合作,甚至有向“蜜月期”发展的趋势。
所以,当孔雀王朝的使节团抵达德里城时,虽然使花招,却毫无意外地吃了一个闭门羹。
别说见阿育王,连一位重臣的面都没见到。
这就尴尬了!
使节团抱着极大的期望而来,却只能灰溜溜地赶回去复命。
一场闹剧,还没开始,就无疾而终。
不仅如此,就在孔雀王朝使节团抵达德里城的当天,阿育王朝大军在前线加强了进攻,不留任何情面。
孔雀王朝在前线撤走十五万大军,可不就给了阿育王朝以机会。
大夏出重兵攻打孔雀王朝,正印证了半个月前的承诺,阿育王又岂会跟孔雀王朝和谈,仅仅满足于收复失地。
阿育王要的,是大半个天竺。
为了迷惑阿育王,大夏在盟约中甚至言明,将来分割天竺时,大夏只要笈多王朝的地盘,将孔雀王朝这口肥肉,让给阿育王朝。
“大夏占领天竺,只为控制印度洋。”使者信誓旦旦地说道。
阿育王虽然将信将疑,听到这分割方案,还是非常振奋的,如果能占领孔雀王朝全部两天,阿育王朝不仅能恢复元气,还能更上一层楼。
…………
得到消息的孔雀王,失望透顶。
面对阿育王朝跟大夏的左右夹击,孔雀王朝根本顶不住,只能寄希望于盟友笈多王朝的援助。
可惜,大夏早就算到这一点。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