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青春校园>疑案惊奇>第二三〇章 大怒之下引风波

二人继续挽着胳膊,他说:“我想穿过马路到对面看热闹去,”

“好的!”她指着前面,“那儿围着一堆人,不知看什么,我们”

可是,马路上的车辆来来往往,穿梭不断,有汽车,机动三轮车,脚蹬麻木车,人力板车,还有自行车,手推车,五花八门,一辆紧挨一辆,夹杂着行人,把个街道拥挤的满满当当。

这时,一辆轿车吹着喇叭而来,想过去就是人太多,尽管使劲的按喇叭,哪儿有人理采。

这是什么人物,非要选择这个拥挤的街道通过,他看了看;车内坐着的是这个城市里略微富裕但是依旧每天疲于奔命的生意人。

而在这个拥挤的街道上,通常不太会出现大人物。最多是牵着孩子的母亲,赶早送儿子上学。和一些玩命似的一路狂奔的害怕迟到的打工仔,骑着自行车打算出门办事的大叔,和置办嫁妆结婚的青年男女。

他抬头往上看看;天空扯满一样覆盖到竹根城的每个角落。地上一批又一批的手推车、板车拉着各种货物,那临街不停叫声,吵吵嚷嚷,一片混杂。把个小城装扮得,如一个繁忙的空壳。这是改革开放给小小县城带来了繁荣,大家都在奔忙着各自艰难的生活。

二人无奈,只好站在街道旁,等待拥挤的人流和车辆过去,而后再穿过。

可是,永远等不完的车辆。这不,刚刚站立,突然“嘎吱”一声。

一辆三轮车停在面前,司机热情的打起招呼;“去哪儿?上车吧!”

他们的服务态度真够热情的,却挡住了前进的道路,随不耐烦的说:“谢谢!我们不上车,哪儿也不去。”

好不容易越过马路,他感到肚子饿了,“我们找地方吃早饭去。”

“现在正是吃早饭的时间,”她介绍起当地风俗:“我们这儿的农民,都是九点半才回家吃早饭,由于早晨凉爽,农民们天不亮就下地干活,一直干到九点多才回家。县城里的居民们受当地农民的影响,把早饭的时间推迟到九点以后。所以,来来往往的人们,造成了街道拥挤。”

“现在去儿?”他征求意见。

“先看看,而后再找地方吃饭,”她拿出意见。

“这里是竹根城最繁华的街市,商品繁富,令人咋舌。”

这里还有城市居民的娱乐场所——说书场,以及皮影戏。在小城市集市上相当活跃。

在当时还没有电视电脑的情况下,城市娱乐活动只有听书,看电影,以及皮影戏,它带动了相关服务性行业,促进商业贸易,形成了较大规模的集市。

此时,说书人正在说唱河南坠子《回龙传》。

说起坠子,起初形成于当地,流行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也有两人对唱的,一人打简板,一人打单钹或书鼓。还有少数是自拉自唱的。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伴奏者拉坠琴,并踩打脚梆子。初期大多演唱短篇,也有部分艺人演唱长篇的。

于是,他站着听了一会儿,唱的是《王华买爹》此时正唱到热闹处:“他自小无父无母,一天,去大街上打酱油,见一奇怪老头要掉自己,给别人当爹,价钱很便宜。于是,善良的王华就拿出打酱油的钱,买了个大便宜……买回家个爹。”

二人听了一会,由于急着找地方过早,她说:“我们走吧,回家听收音机,有时间也播放。”

“好的!”二人又挽起胳膊,顺着马路往前走去。他看了看街道两边,有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旷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货色两边延伸,始终延长到城外较安静的郊区,可是街上仍是行人一直: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欣赏北湖风景的。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央,两边的屋宇星罗棋布,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

这时,他指了指前面,“那儿有家皮影戏,我们上看皮影戏去。”

“好的!”其实,她除了豫剧以外,对皮影戏不感兴趣,可是,这家皮影戏是从湖北襄阳来的,有着独特的古文化艺术,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把皮影贴在幕布上表演兼说唱,靠灯光照射,使观众在纱帐的另一面看到人物表演。操纵皮影,依靠缀在皮影双手及后肩上的三根水竹棍来完成,俗话说:“皮影戏好唱,三根棍难戳。”,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此时,正上演《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是他最喜欢的戏曲。她完全是为了陪他,才不得已观望。

二人来到皮影戏前,她首先抢了个观望筒,那是戏团主人为了收钱设置的观望筒,不交钱是看不到的。

他没有观望筒,心里着急,即站在身后,一边望着台子上的观望筒,一边伸手扒扒她,意思扒开她自己观看。

由于注意力只顾从观望筒里看皮影戏,那儿顾及到她,无意中摸到了她那柔软的小山包。好像故意在人多的场合触摸似的。

她大吃一惊,突然站起,如同马蜂蛰了似的,失去了昔日的温柔,怒目圆瞪,大发雷霆:“流**氓!竟然用下三滥的手从背后抠摸。”

“什么!”立即惊动了那些正在观望的青年,他们闻听流**氓从背后抠摸女子,大庭广众之下岂能允许耍流**氓。


状态提示:第二三〇章 大怒之下引风波--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