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科幻未来>复活之战斗在第三帝国>第三百四十二章阿尔卑斯山之鹰(下)

就在两名山地老兵在给自己加餐之际,他们口中的那位皮耶罗少尉,正带领着连部的副官,对部队携带的辎重马车上的物资进行着例行清点。

这位少尉两个月前在阿尔卑斯前线阵地上过了他的三十岁生日,同时还庆祝了他在维罗纳营服役三周年,从那时起他真正成为了一个老兵,融合进了这个小小的集体,成为了勇敢山鹰中的一员。

可以说当时意大利军队的基层士兵是非常团结的,士兵们守望相助生死与共,这一点很多德国部队都做不到,日耳曼人如果没有严格纪律的约束,内部早就斗成了一锅粥。

而意大利的阿尔卑斯山地部队,因为任务类型的特殊,早就树立起了自己的风格,部队里的士兵亲密的如同兄弟一般。因为在那些冰冷的山峰上,你能依靠的除了手中的冰镐,就只有陪伴着自己的战友兄弟。就是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中,锻造出了士兵们相互之间毫无保留的信任和友谊,以及为了集体甘愿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

这种特殊条件下构筑起的人际关系是异常坚固的,同时给这个团体带来了强大的战斗力。但是相应的,这种团体也变得异常排外,外来人员很难能够融入这个集体,他们必须要花上很多的时间向老兵证明自己的价值,并且通过严酷的考验来获取所有人的认可才行。

意大利军队的基层权力已经不光只掌握在军官手里,真正维持意大利军队运转的,是那些志愿老兵和中下级士官,低级军官如果不讲规矩,很容易会被部下用各种名义架空,这一点又和日本陆军很相似,这是军队内部阶级撕裂军纪散漫时产生的通病。

意大利军官阶级和士兵阶级简直就是两个位面的生物,虽然墨索里尼公开表示自己反对高级军官在军队里的贵族待遇,但是他个人享受的奢靡生活,导致这些命令毫无说服力,更别提会对军官产生什么约束。

士兵们会认真服从上级的命令,但是私底下不要指望他们会对上校和将军们表示出丝毫的尊敬。这种情况非常危险,因为一旦失去军阶给予的约束和威慑力,军队的组织将承受不了太大的压力。

皮耶罗的军阶太低,所以很容易让士兵们把他视为自己人,加上平时性格和为人挺不错,同时又很尊重部队里那些“不成文的规矩”,在战场上表现出了足够勇敢的品质以及标准以上的指挥能力之后,这位少尉才终于被全体老兵所接受,成为阿尔卑斯雄鹰的一分子。

和其他官兵不同的是,他是维罗纳山地营里少有的几个法西斯国家党党员,而且是其中唯一的一名实权军官。当然这个小小的少尉还不足以让法西斯国家党对其加以重视,但是这个身份却让他在部队的中级指挥层里,获得了不少话语权。

没人知道这位少尉其实早已经对他参加的那个党,彻底失去了信任与期望,在他看来这个组织如果不彻底加以改变,那么迟早有一天它会拖着意大利王国一起完蛋。而现在发生的一切,显然已经验证了这位少尉的预言。

营长是个死脑筋的萨伏伊蛮子,但是这一次却表现的异常机敏,如果不是那位少校大人看出了统帅部计划里的问题,那就一定是他从那些私人渠道里获得了什么内部的消息。

反正现在皮耶罗少尉也管不了那么多,作为军官他可以服从上级的命令,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会像个傻瓜一样白白的去送掉自己的小命,他不是孤家寡人一个,手里还指挥着一个山地步兵连,这意味着他必须要为这七十四名兄弟的生命负责。

为国捐躯是军人的使命,但是让士兵们为了墨索里尼和法西斯国家党去死,这绝对不是一个能让人鼓起劲头的理由。

德国人那边已经公开喊出了口号,那位元首宣称自己不是意大利人民的敌人,第三帝国对意大利王国没有任何领土上的要求,他们只想要推翻现任的罗马政府,将自由的意大利人民从墨索里尼邪恶的独裁统治下解放出来,让自由的光辉再次照耀在亚平宁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将权力归还意大利王室、议会以及自由的意大利人民。

说起来德国人的这堆口号,很是对一些意大利人的胃口,甚至让人感觉写这些宣传口号的就是一个意大利人。

墨索里尼在这十几年里至上而下得罪了一大堆势力,不光是那些从一开始就仇视他的社会党与保守派,还有他自己内部的那些曾经的战友们,对于反对他的那些极右翼老牌党员们,墨索里尼下起手来毫不留情。

更严重的是,当墨索里尼还在想方设法完善自己的独裁体系之时,他并不知道自己的某些行为,已经侵犯到了原本一直站在身后支持着他的萨伏伊王室。

墨索里尼实在太羡慕德国的那位元首了,虽然我们都知道德国内部当时是怎么回事,但是墨索里尼不知道,他只看到希特勒大权独揽,没人能够左右这位元首的想法,更没有谁能够牵制与限制这位元首的权力,在这位凯撒眼中这才是一个独裁者真正应该具有的样子。

于是墨索里尼尝试学着希特勒开始大肆揽权,那段时间他身上的头衔不断增加,这位意大利独裁者动用一切手段,把分散的政府权力全都集中在了自己一个人身上。

墨索里尼身上的这种改变,让意大利王室感到了忧虑,甚至还带着一些惶恐。王室和保王派成员们,开始担心这位首相已经受到了那位德国元首太多的影响,如此下去


状态提示:第三百四十二章阿尔卑斯山之鹰(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