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崇祯之血洗天下>第十四章 强势改革(三)

崇祯一语惊起巨大的波澜,如果内察院的制度能够实施,言官的权力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在明朝的政治制度中,分为内廷和外廷,相互之间制约,维持着朝廷中各个势力之间的平衡。但是这样的平衡其实是制度的不完善,很容易相互之间形成倾轧或者相互之间的勾结。宦官与外臣之间形成了一种近似畸形的关系,如果相互之间形成倾轧之态,则会造成大明政权内部的虚耗,致使国力受损,伤及的还是大明帝国的国本。但是,宦官与外臣之间如若相互勾结,沆瀣一气,则会危及皇权,皇帝的权威将会彻底被架空,甚至会沦落到傀儡的地步。

大明的官员都明白这样一种奇妙的关系,都在巧妙地经营着。各个势力之间时而配合,时而相互攻击,势力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形成了一个从表面上看似和谐,却实则暗流汹涌的漩涡,在慢慢吞噬着每一个进入这个漩涡中的人。而处在漩涡中心的皇帝,更是维持这个漩涡的最佳平衡点,一有风吹草动,轻则动荡不安,重则会形成一股不可遏制的风暴,吞噬的每一个人连骨头都不剩。

黄立极看着端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眼神中此刻带着的不再是对皇权的畏惧,而是激动。黄立极似乎看到了大明王朝中兴的希望,这一天他等的太久。希望所能带给人的,要远远超过现实中的一切,一个人只要有希望,可以克服前行过程中所遇到的所有困难。只有经历过绝望的人,才会明白希望是多么的难能珍贵。黄立极起于微末,本抱有一颗壮志报国之雄心,怎奈大明王朝党争不断,国力逐渐走向颓废之势,纵有回天之术,也无济于事。初起的棱角,在一次次现实面前被磨平。曾经熊熊燃着的理想之火焰,也处于随时熄灭之中。而此刻,崇祯却给了黄立极最大的希望,那快要湮灭的火焰,在这一瞬间注入了新的能量般,重新剧烈燃起。

崇祯看着满朝文武,心中感慨万千,这大明的天下如今已经系于自己一人之手。崇祯依然清晰地记得,李自成攻入京城后,当年历史上的崇祯皇帝抱怨百官都不来上朝,绝望的钟声在紫禁城响起的时候,拼命抵抗的皇家御林军和守备太监纷纷惨死在义军的刀下。崇祯皇帝不知道的是,他的忠臣们比他早一天便掀起了自杀的浪潮,因为北京外城已经在头一天就被攻破了。东阁大学士范景文、户部尚书兼侍讲学士倪元璐、左都御史李邦华、左都副御史施邦曜、兵部右侍郎王家彦、大理寺凌义渠、庶吉士魏学濂、刑部右侍郎孟兆祥、御史陈良谟、吏部许直、兵部成德全、户部吴甘中、兵部主事金铉等等忠臣良将以自杀殉国。崇祯每每想来,都会冷汗淋漓,这大明的天下,是存在内忧外患,但是却从不缺忠臣良将。崇祯不愿再看到这么多忠臣含恨而终,崇祯要杀出一条血路,如果杀戮真的避免不了,那这把屠刀就必须紧紧握住自己的手中,否则,这大明又将是一场浩劫。

崇祯没有给大臣们太多的时间去惊讶,眼神也变得无比坚定,掷地有声地道:“朕任命施凤来为第一任内查院院使,为避免施大人过于繁忙,即日起免去礼部尚书,礼部尚书暂由黄立极黄大人兼任。”

施凤来浙江省平湖人,自授编修以来,积官少詹事兼礼部侍郎,。现年六十四岁,自己能够在知天命的年纪,已经是莫大的荣耀,算是做到了为官的最顶端,也就到头了。施凤来的心中其实已经有些厌倦了朝堂中的斗争,能够在以阁老的身份致仕,他已经就很满意了。官场中的是是非非,施凤来最为清楚不过了,为达到目的,向来也从不拘泥于俗礼,自己的官声也并不好听。说实话,施凤来想不到,崇祯能够任命自己为第一人内查院院使,这意味着,崇祯对自己的信任。

是故,施凤来带着疑惑的眼神看向崇祯道:“臣,惶恐不安,恐不能胜任。”

崇祯一直在观察施凤来,从他的疑惑的眼神中读到了很多信息。他明白施凤来的担忧,但是他相信施凤来,唯有不择手段之人,才能胜任内查院院使一职。倘若换一个迂腐之人,内查院更不不会发挥作用,相反会造成掣肘。所以,崇祯没有理睬施凤来的推脱之词。

“施大人,不要过谦,朕思虑良久,此任非你莫属,你莫要推辞了,此事就这样定了。你朝会后,好好想想如何安排具体的部署,一应经费直接由户部拨给。”崇祯没有给施凤来再次拒绝的机会,直接拍板。

“臣遵旨。”施凤来看到崇祯如此坚决,没有再说什么。他明白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可能都没有安神日子了。

内查院是崇祯要改革的第一步,以后还有很多要改,但是,崇祯明白治大国如烹小鲜,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将会适得其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内查院的职责,不仅仅是监察言官,崇祯要做的是让其逐渐取代锦衣卫。明朝官员的数量看似很平衡,但是内廷的分量逐渐加重,给整个大明王朝带来了很多的沉重的负担。监察百官,需要的是好的制度,而不是让人人自危;需要的良好的运作机制,而不是如防贼一般,广布密探,处处牵制。

内查院,直接受命于崇祯,服务于最高的统治者,却不能给其干涉朝政的权力。这将形成一个独立的部门。在崇祯心中,有一天,要让这个不起眼的内查院震慑所有屑小之徒,崇祯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


状态提示:第十四章 强势改革(三)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