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凉州撤回来以后,刘璋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整顿队伍,提振士气,批评与自我批评上面了。
所谓知己知彼,其实,很多时候,知己比知彼还难。
因为自己的毛病和缺点,自己经常很容易忽视乃至发现不了。
其实新军的顽疾根源,就在于刘璋的非接触对抗的建军思想,以远程兵器打击为主,碰到重装的敌军打击效力下降,碰到快速接近的敌人目前的火力威力还难以完全压制,碰到近身肉搏基本束手无策。
还有就是,目前军队的政工系统还没配套,所以士气之类的,战斗力等,不够稳定,需要花很大力气去做战后善后整顿。
刘璋不打算改弦更张,不打算改变新军的建军思想。
那就只有从改良武器方面下手。
提高武器的远程打击威力。
想办法解决重装敌人。
克服近战肉搏难题。
关于如何提高远程武器的打击威力,刘璋其实早就有过考虑,原来就准备要花费几年时间解决的,只是没想到大战这么快就到来了。说起来还是刘璋自己冲动。有两个选择,一是研制火器,就是火枪,目前的雷神计划正在进行中。但这个短期内估计没啥戏,连样品都还没弄出来呢。二就是工科院正在进行的连弩改良计划,即庞龙提过的马钧弄的那个踏/弩。刘璋已经给工科院去信了,既然要改,那就改成重装备,要达到像床弩之类的重型弩箭的打击效果,重点是要有强穿透力,另外就是射速。
踏/弩可以解决一部分重装敌人的威胁。
刘璋当然不能只靠踏/弩。为了对付重装敌人,刘璋给雷神小组专门去信,让他们把近期的研究重心,从火枪先转移到手雷地雷这个方向。手雷地雷这个技术难度低,容易实现。为此刘璋专门又重新设计一款手雷样图,派人给雷神小组送了过去。新的手雷,综合了后世土八路的手榴弹和西方的手雷两种特点,椭圆形弹体,这个跟西方的手雷一样,然后加了个像手榴弹那样的木柄。整个造型有点儿像保龄球。加木柄是为了降低手雷的技术难度。木柄的长度,就是引线的长度。若是没有木柄的话,引线就要盘在手雷里面,拉弦点火以后,不容易控制点火的时长。所以,刘璋用了个笨办法,引入了手榴弹的木柄。
若是这种手雷研制成功,并能量产的话,今后就不用再怕什么虎豹骑了,近身战也不用太害怕了,不信炸不死你,让你往跟前冲。
当然,就是有了手雷,肯定还会有近身肉搏的。
关于近身肉搏,刘璋想来想去,最后也想了个办法。
刘璋设计了一副手套。
半截手套。
可以露出手指头的两个关节的半截皮手套。
手套的正面是软皮子,背面是硬皮而且还镶嵌有铁钉,就像足球运动鞋上的钉子一样。
这种半截手套,既可以保证手的灵活性,还可以保证徒手格斗的强大攻击力。
手指的灵活性是必须要保证的,因为新军都是弓弩手,必须不能影响到手的灵活性。
这种拳套,配合新军本来就有的前臂的护臂,等于是给每个士兵装了一个机械臂。可攻可防,攻防兼备了。
这要是被砸上一拳,不砸晕,也得打个满脸开花。
绝对是刘璋穿越以来,最得意之作。
虽然技术难度很低,确实腹黑大杀器。
不过,这种手套,生产起来,需要大量人工。
原材料刘璋不缺,汉中以皮换粮,如今的皮子堆积如山。
关键还是人工。
刘璋不得不慨叹这个时期的生产力的低下。
整个益州,才供养了两三万的军队,装备生产都跟不上。
幸好如今来汉中逃荒的人比较多,兵器作坊可以再多招些人手,加速生产。
除了踏/弩、手雷、手套之外,刘璋还答应给新军配置连弩。有了连弩以后,新军才真正具备一定火力压制能力,否则总是要依靠飞军的支持才行。
除了物质层面的准备和改进之外,刘璋在精神层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先是让大汉新报长篇累牍的大幅报道益州军北上抗击匈奴的英勇事迹,当然,也顺便宣传了一下庞龙捡回来那个小家伙,益州自己认定的未来的匈奴单于刘豹。
然后就是给新军充实了大量的文体活动。
比如足球、摔跤、格斗、赛马、象棋围棋等等。
又比如拉歌、文艺汇演、军民联欢等等。
这中间最受欢迎的,无疑是文艺汇演,其次是足球。
文艺汇演,因为有很多美女可看,而且节目很精彩,很好看,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音院的演出可以说是场场爆满。
其中一场戏,《渭水寒》,在几个军营反复演出,将士们百看不厌。
一场本来是败走渭水,穷途无计的戏,通过法正、国渊等人的生花妙笔,加上音院的师生声情并茂的演绎,立即变成了,英雄们视死如归,甘洒热血甘抛头颅,战友情深,浩气长存,一个热血大片了。
音院的演出,也因此而一炮打响,从军营走到民间,《渭水寒》等曲目也开始在汉中城内上演。一时间,万人争睹,一票难求。而演泠苞的音院学生,更是一炮走红,成为汉中无数少女少妇大妈等心中的偶像。剧中的泠苞,不是死在壕沟内,而是为了掩护战友撤退,死在了渭水岸边。
刘璋本来以为足球会大火呢,没想到是这种类似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