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5世纪时,境内的阴山岩画就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发现。他在著名的《水经注》中作了详细的记述。这些记载是世界上对阴山岩画最早的记录。然而在其后的若干世纪里,再没有人去问津。直到上世纪30年代未,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才发现了几幅岩画。对岩画的全面考察是从1976年开始的。此后,每年都有许多专家、学者和游人来考察和参观,先后共发现岩画一万多幅,其中做过拍照和临摹的岩画有近千幅。
阴山岩画是迄今为止中国已发现的岩画中分布最为广泛,内容最为多样,艺术最为精湛的岩画,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岩画,同时也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岩画之一,是中。现存阴山岩画的绝大部分分布在巴市地区,最大的面积达400平方米,真实地记录了在此生活的古代北方匈奴、敕勒、柔然、鲜卑、蒙古等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历史。五虎图是阴山岩画的代表作。
阴山古刹在********市北100公里,是辽阔的蒙古草原上众多喇嘛庙宇中的一座。四周有茫茫无际的古原大地,殿宇雄伟的姿态映衬在蓝天和绿草之间,就像绣在绿色缎面上的精美图案。
阴山古刹规模并不很大,只有三处殿宇,但建筑精巧玲珑,金碧辉煌。大殿建于方整的台基上,楼高两层,飞担微翘;红柱回廊,柱头雕饰彩绘精美。殿门两旁有壁画图案,殿内的壁画更琳琅满目,墙壁、栋梁、布幔,都有绚丽的彩昼,色泽鲜明,经久不变。题材除佛教故事人物以外,还有鸟兽花卉,生动多姿。
庙顶建筑为歇山形式,檐缘四周围以天台走廊。游者登上古刹,可沿着走廊眺望莽莽草原,极目无际。远处的蒙古包升起缕缕炊烟,偶尔听到几声羊叫,划破塞外无边的寂静。
提起阴山脉,最有名的就要说是阴山岩画了。
阴山岩画是古代游牧民族凿磨在阴山岩石上的美术图画,再现了中国北方各游牧民族的历史和经济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科考和艺术观赏价值。岩 画主要分布于巴彦淖尔境内的阴山山脉西段(东起乌中旗阿其山、西至磴口县布敦毛德沟,东西长300千米、南北宽40~70千米的区域内),已发现的53000余幅岩画,分别凿磨在悬崖峭壁、沟底岩盘或山顶巨石上,有些是用石器工具磨刻,有些是用金属工具敲凿,虽经千百年风雨侵蚀,大部分岩画仍保持完好。
从1976年开始,每年都有许多专家、学者和慕名而来的游人到巴彦淖尔境内考察和参观阴山岩画,特别是1980年初,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工作者盖山林一行根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的记载,在巴彦淖尔境内的阴山西段发现了上万幅岩画,引起了国内外考古学界的高度关注,阴山岩画一时声名大振,被誉为“举世罕见的珍贵古代民族文物”。
阴山岩画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在乌中旗南部的地里哈日山的黑山上,东西延伸5千米多。仅此一处,就密集分布有岩画1000多幅。在地里哈日山东北不远的山南坡和山顶部,也有大量岩画,与地里哈日山岩画连成一片,构成一个岩画分布区。地里哈日山西南约8千米的瓦窑沟北山,每隔2~10米便有一处岩画,总数在900幅以上。其次,在磴口县的北托林沟山地的黑石上,一般2~3米就有1幅岩画,最远间隔不超过10米,其总数在500幅以上。
岩画群最密集处在磴口县默勒赫图沟一处迎北的崖壁上,东西长约50米,高约20米,有80个人头像组成。另一处在格和尚德沟中段的一块迎西的石壁上,宽约5米,高约15米,由50个单体画组成,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岩画面积最大的是乌后旗大坝沟口西畔石头上的正方形岩画,面积约400平方米,被列为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
阴山岩画大多取材于游牧民族的狩猎活动,其中数量最大,凿刻最精致的是动物岩画。画中动物有山羊、绵羊、盘羊、羚羊、岩羊、大角鹿、白唇鹿、赤鹿、麋鹿、驼鹿(罕达猂)、狍子、马、骡、驴、驼、牛、野牛、羚牛、狗、龟、野猪、兔、狐狸、蛇、狼、虎、豹等。其次,岩画中狩猎的画面也占有重要地位,数量可观,艺术地再现了史前巴彦淖尔地区各民族的社会生活,是整个岩画中最绚丽的部分。狩猎画中表现了各种各样的猎手、武器及狩猎方式,无论独猎或众猎,还是引弓射猎或围捕野兽的场面,都表现其最紧张的一刹那,再现猎手对野兽致命处的打击过程,表现出猎人获得猎物的强烈愿望和高超的捕猎技能,也反映出原始人类的文化艺术来源于人类同大自然的斗争这一规律。
除动物画和狩猎画外,放牧画也占有较大比例。放牧画产生于青铜器时代晚期,并一直延续到元、明、清三代。虽然年代相距甚远,但其内容却大体相近,如出牧图、倒场图、一条鞭式和满天星式牧羊图、牧马图。这些放牧方式即使在今内蒙古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