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节最初是作为天主教的主要节日,一般在每年2月中下旬举行,历时三天,现已改为从星期六开始,六、日和下周一、二,全国共放假4天。
一百多年来,巴西的狂欢节吸收了黑人的音乐和舞蹈等内容,逐步由闹剧、上层社会的豪华假面舞会,变成了全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生动、热闹的庆典活动。
它原有的宗教气氛反而被冲淡了。
它已是巴西特有的传统节日,一个民间的节日。
今天的巴西人已经把一年的时间分成了“节前“和“节后“这两个时间段,这与中国的农历春节对中国人的影响有些类似。
狂热的人群、华丽的盛装、缤纷的彩车、炫目的烟火……说到狂欢节,你肯定会想到这样的画面。岁末将至,各国狂欢节“渐入佳境”。
说完世界的,再回过来说叶超所在的威尼斯。
现在的威尼斯还是冬天,少许有些寒意,但蓝天碧水,晴空万里,完全没有阴霾的感觉。
与往日船声灯影里安静的威尼斯不同,这些日子,远远就能听到人们哒哒的脚步声和愉悦的笑声。
肤色不同、语言各异的人们此时都脚步匆匆,奔向同一个目的地——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一年一度的“水城”狂欢节将在那里达到高潮。
威尼斯狂欢节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面具,其次是它的华丽服饰。这一传统可追述到1700年前。
权贵和穷人可以通过面具融合在一起。在面具的后面,社会差异暂时被消除。
富人变成了穷人,而穷人成了富人。他们互相尊敬地打着招呼。
在面具后面,年龄差异被消除,老人变年轻了,年轻人一下子老成持重起来。
年轻人和小人物借助面具代表的权威把自己装扮成大人物。
而老人极力将自己装扮得很年轻,甚至越无知越愚蠢越好,男人可以变成女人,女人也可以变成男人。
平时,威尼斯总是游人如织。
威尼斯人好像已经习惯了这么多的游客在他们的城市里闲逛。
他们的街道狭窄得似乎不能容纳得下这么多人。但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还是源源不断地来到这里。
毫无疑问,狂欢节期间游人会成倍地增长,尤其在狂欢节的周末。
威尼斯狂欢节通常在每年冬天的最后几天或春天的头几天举行。这意味着寒冷的气温迫使你穿得厚重一些,以至影响你的行动。
一入威尼斯的水巷,一看满眼色彩斑斓的面具,大概没有谁不会被狂欢中的水城吸引。
各色各样的面具是威尼斯狂欢节的一大特点,在中国人看来它们有点像京剧脸谱。满大街都是勾着脸的人在又唱又跳,好像上演大戏,这就是威尼斯狂欢节给叶超的印象。
威尼斯大街小巷有数不清的面具店,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收集着时髦的斗篷,有的专卖高顶硬帽,还有的现场展示面具的制作工艺。
“面具”可以简单到直接画在脸上,也可以经过复杂的程序,用纸浆、布料、瓷器、玻璃甚至塑料等等制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夸张、华丽、戏剧化,看得你眼花缭乱、不知身在何处。
前来参观狂欢节的人们穿小巷,过小桥,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圣?马可广场。
这里成了面具与服饰的展示会,不少人从头到脚全副武装,有的扮成17世纪的贵族,有的扮成电影中的角色。有人看到一位贵夫人打扮的女士,想上前探问她这身行头的来历,但她听不大懂意大利语,看来是位外国游客,专门到水城凑热闹的。
经过乔装打扮的人们在广场上漫步游逛,吸引着往来者的视线,让人们拍照留念。
一位意大利妇女身着18世纪的服装,手中拿把扇子。她告诉另人,她是威尼斯本岛人,这套服装她已经用了好几年了,价格是3000欧元左右。
这些人大部分都跟演员一样,根据不同的着装,进入不同的角色。
在外人看来他们可是相当的神秘,一般都不开口讲话,你只能看到他们未被遮住的眼睛,连真实性别都难以分辨。
这样娱己娱人的游戏要持续10多天,然后人们摘下面具,暴露原形,重新回归自我。
面具,可以让人有着别一重身份。
而让威尼斯狂欢节闻名天下的,恰恰就是其华丽精美的面具。
据说,18世纪,威尼斯贵族在就城邦事务投票时,为了匿名,就带上面具。
百余年前,贵族们借助面具释放膨胀散发的荷尔蒙,让威尼斯成为催生与堕落的地狱。
面具还帮助穷人打破与富人之间难于逾越的鸿沟,戴上面具,他们可以和富人一起享受剧院、餐馆、咖啡馆、赌场。
穿梭于广场小巷的面具艺人,擦肩而过的行人,贡多拉上悠然自得的情侣,花神咖啡馆里幸福品尝提拉米苏和咖啡的一家人、路边攀谈的朋友,还有被爸爸妈妈推在婴儿车里的小宝宝每一个都被华丽的服饰装扮着。
尽管天空依旧是灰调的,但是五彩斑斓俯拾皆是。
在狂欢节里,只要你戴上了面具,哪怕生活中再不起眼的小人物,也可以在狂欢节里面获得新生。
无论是王子公主,或者绅士贵妇,疑惑是凶猛的狮子或者傲娇的猫,只要你想,一切皆有可能。
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