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在1912年4月10日,在南安普敦港的海洋码头,“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启程驶往纽约。
船长叫爱德华?约翰?史密斯(edh)。
码头上挤满了乘客、来送行的家属、行李搬运工和海关的检查人员。上午11点,一号烟囱喷出了白色的蒸汽。
29台锅炉中的25台开始依次生火。
中午12点整,泰坦尼克号在拖船的拉动下慢慢离开了码头。
两个外侧螺旋桨开始搅动南安普敦港的海水。泰坦尼克号依次驶过了停泊在港口中的庄严号(不是原俾斯麦号游轮)、费城号、圣路易斯号、海洋号和纽约号邮船,鸣笛向它们致意。
这艘46000吨的大船似乎对其它船只很有吸引力。
当它即将起航时,另一艘定期航船纽约号因为在水中移动的体积庞大,造成水流大量回填产生的吸引力几乎撞上了她的船体,导致了一小时的误点。
泰坦尼克号的拖船伏尔甘号把纽约号的船身顶了回去。
世界上最大的邮船开始了它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航行。
泰坦尼克号将乘客分为三个等级。三等舱位在船身较下层也最便宜,这一类的乘客身份多为计划在大西洋对岸营造新生活的移民;二等舱与一般客房的装潢摆设,其实具备与当时其他一般船只的头等舱一样的等级,许多二等舱乘客原先是在其他船只上定位头等舱,却因为了泰坦尼克号的航行,将煤炭能源转移给泰坦尼克号而作罢。
一等舱是整艘船只最为昂贵奢华的部分,当时世界最富有的几位名人就在这趟旅程上。
当天晚7点,泰坦尼克号抵达法国瑟堡港。
另一批乘客和货物搭乘“游牧”号和“交通”号两艘专用摆渡船登上了泰坦尼克号,包括美国富翁阿斯特和玛格丽特?布朗夫人——后来被报纸称作“永不沉没的尊贵的布朗夫人”。
另外有20余名乘客经过短暂的旅程后下船,幸运地与死神擦肩而过。
第二天中午,泰坦尼克号抵达爱尔兰的昆斯敦。
一批对新世界充满憧憬和希望的爱尔兰移民登上了船。一个乘客在这里上岸,他拍下的照片后来成了泰坦尼克号的绝版照片,今天在收藏家眼里价值连城。
泰坦尼克号沉没前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
按照伊斯梅的命令,泰坦尼克号在第二天就把速度加快到了23节。一路上,泰坦尼克号没有发生什么大事。
船上的电报员菲利普忙着替头等舱乘客们拍发昂贵的私人电报,大多是报平安的和股票买卖交割的指令。
1912年4月14日,星期天晚上,一个风平浪静的夜晚,甚至一点风都没有。
如果有的话,船员会发现波浪拍打在冰山上的点点鳞光。泰坦尼克号以22.3节(约45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在这片漆黑冰冷的洋面上极速航行(最大航速23节)。
接到附近很多船只发来的冰情通报,史密斯船长命令瞭望员仔细观察。
这一年因为是暖冬,冰山比往年向南漂得更远。
但是,泰坦尼克号的船员未能找到望远镜(因为当时船上唯一的一副双筒望远镜被二副锁在了柜子里,而那位保管柜子钥匙的二副最后并没有上船),瞭望员不得不用肉眼观测。
23:40,瞭望员弗雷德里克?弗利特(后来生还)发现远处有“两张桌子大小”的一块黑影,以很快的速度变大。他敲了3下驾驶台的警钟,抓起电话:“正前方有冰山!”。
接电话的六副穆迪通知了旁边的一副默多克。默多克立刻下令打响车钟:“所有引擎减速!左满舵!三号螺旋桨倒车!”在瞭望员发现冰山到船的右舷撞击冰山只经过了短短37秒而当时泰坦尼克号离冰山不到400米远。
大副随即下令左满舵、全船推进器紧急倒退二个指令,后来证实第一个命令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就在他下令37秒后,泰坦尼克号因为船体太大而且船舵太小前进速度又太快而无法及时停止前进和转向而朝冰山撞去。
23:40:由于剧烈的撞击,船头铆钉松动,防水隔板部分裂开,前5间底舱出现无数细小但狭长的裂缝,海水源源不断的涌入。
随后防水闸门及时关闭,所有底舱成为16间互相独立的水密仓。
3:50:撞击后首个10分钟,水位自龙骨上升了14英尺,船首的前五个水闸开始被水淹没,六号锅炉室被8英尺高的水位所覆盖。船头此时已涌进4000吨海水,但是海水被防水板隔挡,情况看来很好,一切似乎正处在控制之中。
船长召集工程师对受损部分进行检修。
0:00:船头涌进了7000吨海水,水已经淹没3个船头货舱,进一步覆盖上层甲板,船头开始缓慢下沉,必会沉没的命运实际上已经注定。
6号锅炉室内大量船员正努力排除积水。
船员向身处控制塔的史密斯船长报告:水已浸没第1、2、3号闸室及6号锅炉室,他立即找设计师托马斯?安德鲁斯评估损毁情况。
经过一番计算后,安德鲁斯随后在船长室下了“船没救了”的结论,并表示船仅能坚持1-2小时。
船长要求电报员发出cqd求救讯号,当时船体位置为北纬41度46分,西经50度14分。锅炉运作终断,船上的烟管和烟囱大量排气,发出巨大的声响。
0:05:海水已淹没32英尺高的船头部分,船上的救生艇仅能供1178人使用,而船上总人数达2208人。
0:10:泰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