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汉涟漪>第193章 安置难民 二

第193章安置难民(二)

看到张县令发愣的样子,刘承谦有些想笑,张县令逃避吃瘪后,一双老眼略显迷茫,渴死的鱼一般,微张着干瘪的嘴,不知怎么推诿好。

刘承谦收起笑意,有些严肃的说道:“当然了,城中这些地主大族,要是知情识趣,不为难咱们的话,本官还是会为他们的利益着想的,打算向节度使府求情,把他们明年的税赋降为十二税一,比现在的八税一可要优惠多了。”

张县令闻言,似打了鸡血似的,忙精神抖擞的,望向刘承谦,激动的问道:“刘主簿说的,可是真的?”

“张县令,你看本官可有说笑么?”刘承谦微笑着反问道。

本来五代的乱世,各藩镇节度为了养活自己的私军,都把自己治下的税赋,定的比较高,宋州也不例外,把税赋定到了八税一去,让宋州的民众生活艰难困苦,稍遇天灾,庄稼欠收,便被迫流离失所,以至宋州的难民屡禁不绝,还反上了山,为匪为寇,虎头山的难民山匪是活生生的一例。

因此,刘承谦早便想规劝刘知远,在宋州实行各种税制改革,稍微让利于宋州的民众,让他们稍有个喘息之机,激活宋州民众的生活生产活力,只是自己一直没有寻到机会开口。

如今,借着要挟城中各地主大族,交出土地的机会,刘承谦顺势的,当众提前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让城中的地主大族有利可图,心中没有那么抵触,心甘情愿的交出那部分土地,也安定了民心,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否则遇上了各地主大族联盟相抗,难道真要兵戎相见么?自己带着张东平的军队过来,只是起到一个催促威胁作用,并不是真的要对他们动武。

张县令听了刘承谦的话后,知道他是刘知远的儿子,由他来出面,恳求节度使降税,肯定会事半功倍,便开开心心的应承刘承谦,亲自去规劝城中的各家各户,交出多余的那部分土地。

由于刘承谦承诺了在宋州实行减税,州里的地主大户大族,经过一番利益得失计较后,再看到刘承谦带着一队军伍和衙役,以维护治安,保护良民为由,整日在州城里巡来巡去,狼一样盯着城里各家各户,那些大户地主等,看到那些军伍冷峻的眼神,便觉得心惊肉跳,备受压力煎熬下,只得在规定期限的最后一天,陆陆续续的,犹犹豫豫的上交了多占的那部分土地。

有了良田好地,再加上鼓励难民开垦荒山荒地,安置安民,便显得轻松了许多,张县令一连几天,似乎年轻了许多,亲自下乡,安排众衙役,登记造册,给难民分田分地。

张县令本是庸庸碌碌的人,凭着家族的实力,坐上了宋城县令,这两年在宋城,诸多掣肘下,一直碌碌无为,州衙下派的差事,原也打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阳奉阴违的应付了事,如今在刘承谦的帮助下,一下便从城中大户大族手里,扒拉出了这么多好田地,让他安置起难民来,轻松惬意,意气飞扬,一改之前的郁郁之态。

看着张县令在田间地垄高喊大叫,指挥众衙役,划分田地,埋石打桩作地界,一副老骥伏枥,将要大干的样子,刘承谦不禁想到:其实人,并没有庸碌不庸碌之分,只是太多的外在条件打击了他的积极性,让他无心办事而显得庸碌罢了,谁都有为国为民之心,只是大势环境掣肘了他,让他堕入了歧途而已。

本来分田分地的事,是自己分内的事,如今被张县令抢着干了,刘承谦倒成了置身事外,无所事事的人了,刘承谦只得带着黄三张三等人,吩咐一些较为强壮的难民,就地取材,在城里城外的一些高地,搭建起了茅房茅屋,好让这些难民临时有个居所安家落户,免得时时露宿街头。

张三等人曾经在虎头山搭建过茅房茅屋,在他们的指挥下,不到三天时间,便在宋城里里外外,搭建起了许许多多,如雨后蘑菇般的茅房茅屋,安置了城里大部分无家可归的难民。

安置了城里难民的居住,分给了他们田地后,还要谋置他们在夏收前的粮食和春种,张县令到城里的募捐非常有限,城里的那些大户地主大族,刚忍痛割出了部分土地,都不太愿意再捐赠,刘承谦只得私自拿出部分钱财,从唐国商人那里,购置了部分粮食和春种,再加上州里拨付下来的那部分粮食,勉勉强强还能应付到夏收。

当然,刘承谦也没有高大到无私奉献的地步,他出的那部分金银,还是记录在帐的,等到难民们有了收成之后,是要分期还付的,不过,他没有规定还账期限,什么时候有,便什么时候归还,相当于后世的无息贷款了。

相对于分田分地分粮食,沟通河渠,却是难上加难了,这些河渠年久失修,除了大户大族的田地段,略有地利优势,稀稀落落修整了部分,其他的都已荒废多时,甚至有些山田坡地的,连渠沟都没有,只得重新开挖,古代铲锄等工具较少,且这时代的人,饿的失去了精气神,干起活来,积极性并不高,延误了许多工期。

眼看春耕在即,那些劳役还慢吞吞的,有些监工的衙役心急了,又不能对那些修河渠的劳役,呼喝打骂催促,刘承谦曾建议了张县令,修河渠要实行人性化管理,不能体罚威胁这些劳役,这些管理的衙役,只得匆匆的来找到刘承谦诉苦。

刘承谦见修河渠的进度,确实有些慢,怕误了春耕时分,只得实行河渠分段承包制度,提前


状态提示:第193章 安置难民 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