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宋缔>第一千七百七十三章生存还是毁灭

现在的草原几乎改天换日,唯一让大宋稍稍不舒服的就剩下契丹了,这个曾经大宋最大的威胁即便是蜷缩一隅,大宋的朝臣和百姓都不安心,这不是一种恐惧,而是对历史的不安。

曾经作为对手的契丹王朝即便是在遥远的北方也没有消除宋人的担心,只要契丹一日不灭,这份担心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当年契丹人挥兵南下,即便是东京汴梁城也危在旦夕,就这份恐惧也会让大宋的每一个人记忆犹新,这是一种刻进大宋骨子里的耻辱,若是不能洗刷,心中便不会踏实。

北伐一直是大宋的理想主题,从太祖太宗开始就已经为这个远大的目标,到了真宗皇帝的时候已经出现逆转的迹象,而到了赵祯手中,大宋已经开始了高歌猛进。

眼下以这种状况还不能把契丹消灭,大宋的信心必然受到打击,当然这里的消灭不是彻底灭掉,也不是tú shā掉所有人,只是和当年太祖对待柴家一般……

这段时间赵祯一直在考虑对契丹的安排,大宋夺取契丹是势在必得十拿九稳的事,但对于如何安排契丹,却要慎重考虑。

毕竟契丹也是能在史书中留下一笔的正统王朝,无论结果如何,大宋都必须承认它的合礼,合法地位。

当然,善后的事情也要安排好,既然是正统王朝,就必须对他们有所尊重,这里的尊重不是尊重契丹的强大,而是尊重皇权和国鼎。

大宋不是蛮夷,赵祯不是暴君,这就是强大所要付出的代价,在华夏文明的意识形态中真正的强者要胜不骄败不馁,现在的契丹虽然是大宋的心结,但却要以不在乎的态度对待他们,以显示大宋的强大。

赵祯想到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契丹剩下的人全部内迁,如此一来最大程度上的保证了解决后患,又能给契丹人体面。

自然要内迁就要划归专门的区域,在大宋境内土地还是富裕的,尤其是荒地有很多,赵祯不期望他们能安分守己,但却一定要把契丹人放在大宋的内部。

这怕是最为安全的作法,只要他们稍有异动,大宋便能迅速出兵,永除后患。

时间一长,他们便会忘记曾经的历史,何况草原上的许多东西都是通过口口相传,文献之类的赵祯会尽量的收缴起来,为以后编篡《辽史》做准备。

多少的文献记载,在大宋的文化包围之下,契丹的历史就会被改变,曾经的一切都会化为尘埃。

坐在巨大的宫帐之中,赵祯提起御笔在宣白纸上写下章程,如何安置契丹人,如何让他们在大宋之内安稳老实,这些都是要记下的,若是不考虑周全就用兵,必然会难以解决安置问题,到时间朝臣们提出的各种建议都将会成为麻烦。

不远处的行宫已经开始了修建,这座宫殿将是草原上最大的建筑,也是大宋最北方的宫殿,赵祯要把这里打造成草原的政治。

但不会把这里变成军事中心,因为还有一个更好的地方,就在土兀刺河边乌孤山下,这里是一片位置极佳的地方,但因为正好在乌古部的边上,又是镇州的最外沿,所以在契丹统治的时候并没有利用起来。

赵祯可不会在乎这些,因为这个地方是时候著名的草原之都乌兰巴托,不过赵祯定名为大库伦,意思是大寺庙,因为这里不光是大宋的军事重镇,更是大宋向草原传播宗教文化的地方。

三才在边上仔细的研墨,赵祯敲了敲砚台,三才便从边上拿出一个特制的圆筒,抽出绢纸用镇纸压好。

虽然没有一句话,但多年伺候赵祯他已经习惯,做什么都行云流水,只需要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他就能明白赵祯的意思,这也是为何皇帝喜欢常用宦官的原因,无他,唯顺手尔。

提笔良久,赵祯却写不下一个字,无奈的苦笑一声,扔下毛笔瘫在御座上,这已经不知是写给萧挞里的第几封信了,但她一封也没有回。

这说明她已经下定决心为契丹死战到底,绝不向大宋妥协,即便是巨母城和静边城已经支撑不了多久,而另一边茶扎刺部的临阵反水,使得她彻底绝望。

赵祯收到兵报,契丹已经对茶扎刺部三次用兵,茶扎刺部损失惨重,大宋派出的援军也在半路被契丹人拦截,契丹人疯了似得阻挡宋军前进的脚步,不断的袭扰拖延,滑溜的就像是一条泥鳅。

而另一边契丹人却加大对茶扎刺部的攻伐力度,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彻底消灭他们,原因赵祯知道,为的是向天下人证明契丹还有力量,不是什么部族都能轻易背叛的。

但这又有什么用?不过是徒劳罢了,契丹已经丢了十之**的疆土,大宋已经开始经略草原,在天下人眼中,契丹不过是最后的挣扎。

草原诸部样本都属于契丹,但现在全部脱离归附大宋,此时此刻没人比赵祯更理解萧挞里的心情,明知契丹已经完了,但却要苦苦支撑,却要死命的挣扎,眼睁睁的看着它沉入深渊,这是萧挞里最绝望的事情。

所有的退路都被大宋堵死,再也没有任何希望,连西迁都不可能实现,放在她面前的只有一条出路,向大宋投降……

赵祯望着高高的帐篷顶部,双龙戏珠的彩绘栩栩如生,他开始换位思考,劝降萧挞里不成的同时,萧挞里才最为煎熬吧?

毕竟自己是不想用兵攻伐契丹,而萧挞里却是陷入两难的挣扎,赵祯不禁喃喃自语:“降还是不降,这是个问题,是漠然忍受大宋的攻伐,或是


状态提示:第一千七百七十三章生存还是毁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