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宋缔>第两千四百章战场上的“艺术”

这是死骑最后一次突围传递消息,从此之后玛儿敢和大金川西岸的狄青所部将会完全失去联系,赵祯不会再冒险把宝贵的战力派出去了。

派出去的死骑不光传递玛儿敢城的消息,还要留在狄青的军中引导他们全速前进驰援玛儿敢,因为玛儿敢城外的游骑已经发现了吐蕃的增援,短短一天的时间里,吐蕃人绕过墨脱的一线天关隘,向玛儿敢增兵两万人。

使得原本还能放死骑离开的噶日哒措彻底围困了玛儿敢,五万人的兵力十倍于玛儿敢的守军,在战场上这样的比拟已经可以发动攻城战。

还剩下八天时间,这是最为关键的八天,在这八天里玛儿敢要全力防守,以守待援任何小小的失误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赵祯这几日待在城墙上那也不打算去了,玛儿敢的守军几乎都知道大宋的官家就在城池之中,当地的吐蕃百姓被命令不得出门,否则一律按叛宋论处,他们已经是大宋的之民了,这时候必须听从大宋的安排,否则宋军绝不会在这关键时刻手下留情。

这些被解放的农奴虽然也是吐蕃人,但在归根结底还是大宋解救了他们,让他们从原本什么都不是的奴隶,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人。

之前宋军攻伐玛儿敢的时候他们没有反抗,眼下也不会去做对大宋不利的事情,帮助吐蕃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

相反他们还是希望宋军能够守住玛儿敢,毕竟大宋的到来非但没有破坏他们的生活,还让他们的生活更好了些。

这些被解放的农奴对吐蕃没有归属感,对大宋却稍稍有些认同,他们认为是大宋给了他们自由,甚至愿意拿起武器走上城墙为大宋战斗。

但宋军用相当温和的理由拒绝了他们的请求,蔡伯俙站在一群吐蕃人面前慷慨激昂的说道:“我大宋向来是爱惜子民的只要是我大宋的百姓,朝廷和官家都会去极力庇佑,你们已经不能自称吐蕃人了,而是应该自称宋人我大宋对待每一位子民一视同仁,无论是党项人,契丹人,吐蕃人,甚至是倭人都是以宋民相称,既然是我大宋的子民,宋军就会保他们无恙尔等拳拳报国之心,朝廷自然不会忘记,玛儿敢也将会成为大宋之下第一个免商税三年的高原城池,从此以后,玛儿敢之繁荣由朝廷作为担保”

蔡伯俙的话让城中的百姓激动,既给了他们以大宋为后盾的庇护承诺,又给了他们免税的好处,甚至当场贴出了免税的文告,这对当地百姓来说是天大的福气。

他们终于觉得自己有了归属感,这是之前在被角厮罗统治时所没有享受的待遇,玛儿敢一直是吐蕃王朝赚钱的地方,虽然和大宋通商使得这里富庶起来,但沉重的赋税也压得他们难受和憋屈。

玛儿敢的百姓知道,跟着大宋走终究是没错的,他们不光能获得自由,还能获得财富以及守护财富的权利。

回到城墙上的蔡伯俙长舒了一口气:“官家,已经把这里的百姓安抚好了,他们非但没有因为拒绝而沮丧,反而更加认可朝廷的管辖。”

这一切都在赵祯的预料中,当初决定解放吐蕃农奴的时候就已经考虑过归属感的问题,而且地点选在了距离大宋较近的脱敢部。

玛儿敢是脱敢部中的一座庞大聚居地,眼下又被大宋建设成为玛儿敢城,这里的百姓无论之前是什么人,现在都应该是大宋的百姓,对大宋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要比吐蕃高的多。

只要城中的百姓安分守己,这便是对守军的最好帮助,五千多人的守军将会把力量全部集中到对抗外敌上,至于千余人的死骑将会变成预备队以防万一。

和王韶手中的永安军以及神卫军一样,剩下的五千神卫军将士也是具装火器,因为是守城作战,大量的城防器械将会分担防守的压力,这也是赵祯这段时间在城墙上不断检查的原因。

城防城防,以城为防,最大的依仗就在城池上,利用城池作为依托进行防守,五千神卫军的战力将会被无限放大。

何况这是一场冷兵器对抗冷兵器之间的战争,吐蕃人所要面对的是一部部紧密的杀人机器,八牛弩在城墙上安置的并不多,更多的是火炮,这些都是王韶所部留下火炮,因为口径太大不易携带而被安置在了城墙上,同时还有一门门口径庞大的臼炮,这东西几乎就是火炮中的“巨人”。

要知道原本臼炮是作为战场上攻城的利器所使用的,但作为防守一方,臼炮同样能对庞大的敌人造成致命打击。

密集的人群和固定不动的目标没有区别,数百们臼炮轮番轰击之下,敌人越多伤亡越大,装药的增加使得射程也不短,敌人几乎不堪靠近玛儿敢三里地的范围,算得上是真正的“退避三舍”。

神卫军的指挥那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陈淳,虽然如此但赵祯对他的信任却很高,这是王韶留下来的神卫军指挥使,从他对城防的检查到对将士们的训练和安排就能看出,此人的能力出众,根本就不是一个平庸之辈。

城防看似简单,但事实上却是相当复杂的“攻防艺术”,防守一方若是要成功防守住敌人的进攻,那他首先就要了解进攻的敌人,更要了解进攻的方式以及防御上的每一个细节。

唯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防守将才,在这一点上陈淳做的相当完美,赵祯在城池上巡视一番,惊讶的发现所有能够想到的细节陈淳都已经想到。

甚至把火药弹,炸


状态提示:第两千四百章战场上的“艺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