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面前的敌人不禁人数众多,而且统帅他们的将领李继隆还是一个厉害的角色。
李继隆九月初刚刚从马军都指挥使升任定州兵马都指挥使。休哥了解此人,十年期高粱河之战、前年歧沟关反击、去年君子馆复仇,他们都曾正面交锋。本来宋军的最大弱点就是御从中出,皇帝对武将不信任,武将不敢违背皇帝的命令。皇帝让他们据守城堡,避免出战,他们就宁可错失战机也不自找麻烦。但是这个李继隆不同,他不但骁勇善战,而且仗着靠山够硬:赵光义的皇后是他的亲妹妹,常常能克服宋军的弱点,灵活用兵掌握主动。面对这个老对手,他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李继隆早就得知契丹军队出歧沟关到易县,从自己负责的这一路大举进攻。他多次派麾下大将率兵向北增援,都被休哥的阻击堵了回来。定州城中兵强马壮却对宋军的节节败退一筹莫展。这时大部分将领宁愿坚壁清野蜷缩不出,因为这正是皇帝的命令。他们乐得既遵了圣旨又保存了实力。连在军中监军的太监们也反对出战。可是李继隆却坐不住,被契丹人数不多的一支军队在距离十里不到的地方紧紧封住大门,城中五万大军眼睁睁看着北边丢城失地,束手无策,这太丢人了。他想起去年年初的君子馆之战,他背弃与刘廷让的预先约定,见死不救,避退乐寿,致使数万将士全军覆没,刘廷让被活活气死。他也因此背上了不忠不义怯懦畏敌的恶名。这一次是他洗白自己的最好机会。他对手下说道:
“去年我李继隆不死,正是为了今天效命朝廷,岂能以圣谕为借口拥兵不战。”
麾下猛将袁继忠和他同气相求,他慷慨求战道:“敌人近在眼前,怎么能为求自安坐看国土沦陷,与其如此,末将宁愿身先士卒死于战阵。”
李继隆随即派袁继忠率领以勇武闻名的静塞骑兵出战。自己随后亲自出阵,与他前后合击,在唐河与休哥展开一场激战。耶律休哥以两万兵马迎击李继隆的五万之众,但他毫不怯懦,越战越勇。
耶律休哥胸中激荡着一腔悲壮之情,他感念太后和韩辅政对胡里室案子的处置。他以道士奴得了病,辞去了儿子的御前侍卫职位,将他送到老成厚道的萧挞凛军中效力,让他远离是非漩涡,在军中历练立功。这一切安排好了,休哥觉得心无挂碍,可以赴汤蹈火以报皇恩了。所以他将精锐主力都留给皇帝,以两万兵马阻击于定州城下,休哥心中发誓,宋军想要北上增援除非从他的尸体上碾压过去。
战斗从日出东山的上午打到红霞满天的傍晚,耶律休哥损失惨重,死伤近半,他挥军撤退到唐河以北三十里地曹河。李继隆也已经筋疲力尽,追到曹河无力再战,便鸣金收兵。此时此刻,长城口大战还未结束。
李继隆唐河获胜之后并没有准备继续再战,突破一切阻击北上支援。他已经得知沙堆驿陷落,还不知道长城口即将失守,满城也将遇到同样的危机,但他想像得到契丹军会做些什么。然他并不想冒着和耶律休哥死战的危险将违抗圣旨进行到底。他要的东西已经得到,之后便谨尊圣旨,坚壁清野,不再出战。李继隆尽情享受这场胜利,他忙着清理战场,割下五千契丹军人的首级,搜索到上万匹受伤和跑散的契丹战马;连夜写战报上奏开封,将唐河胜利写成一场大决战的完胜。
韩德让转过头接着说道:
“挞凛,你是久经战阵的老将,兵法云:围城之战无援必败。休哥将定州、镇州的宋军主力牢牢钉在唐河以南,城中宋军知道援军无望,岂能还有斗志,攻城战斗岂有不胜。只有耶律休哥敢于而且能够做到以两万人马让宋贼十万大军不能北上一步,只能眼睁睁看着一座座城堡陷落。刚才说是天意,其实谁说没有人力呢。耶律休哥深知皇上和德让的心结,才会做这样部署。”
萧挞凛看了韩德让一眼,心里感叹这位炙手可热的权臣竟能有这样的冷静和公正。这时他才知道为什么这个令人侧目的宠臣能够得耶律休哥这样的契丹豪杰的欣赏和效命,由衷说道:
“宋国王要是知道韩辅政这样说,一定感激庆幸,不枉肝脑涂地为朝廷而战了。”
韩德让沉默了片刻,像是自言自语,又像向对方倾诉,说道:
“可惜,这座满城撤军时就要抛弃,你说,用了千辛万苦历经将近十载耗费两代人的心血将它攻克,又有何益呢?”
萧挞凛不知如何应对。这位辅政到底是汉人思维。对契丹武将来说,打下一座城池,炫耀武力、搜刮一空就是目的,还用问什么有益无益吗?然而现在时代变了,俘虏的敌人不杀,打草谷也不许,这样说来,攻城略地还真要问一问所为何来了。他按自己的思路说道:
“咱们这是以攻为守,以牙还牙,赵光义敢侵犯契丹,不好好教训他,天理不容。其实咱们应该乘胜南下,打到黄河,迫使开封低头求降,割地赔款,才是天地公道呢。”
韩德让从自己的思绪中回过神来,呵呵笑道:
“你说得也许是对的。这一仗的计划是夺回易州。下一战也许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