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重生美国当大师>第三百四十五章 首映礼 完

本章副标题:总算是这段写完啦!

………………………………………

电影继续播放……

在肥头大耳的议员当中走出来了一位又高又瘦,长着一只夸张鹰钩鼻和尖利嘴巴的中年男子。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穿着一件乌漆嘛黑的外套。

站在米字旗下的他,看上去像之前那只乌鸦一样。

不用问了,这又是一个明喻,就是要让观众产生这样的联想。

字幕打出:英国殖民地事务大臣,二等男爵,乔治-格雷爵士(rey,2ndbaronet),辉格党。

“作为世界级的编剧家,袁燕倏先生不但赋予了《饥荒孤女》以艺术性和思想性,也在考据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众所周知,在他就读于纽约大学期间,常年在纽约公共图书馆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历史文献,因此各类知识相当之渊博。这部电影的灵感就来自于他平时的积累。

《饥荒孤女》中出现的英国殖民地事务大臣,乔治-格雷爵士确有其人,也真的是他提出了这个计划。更‘因吹斯听(袁先生常用语之一)’的是,他本人长相和银幕形象很有点那么一点共通之处。

因此有人戏称袁先生是‘图书馆三贤者’之一。另两位就是……”

——节选自《十部你不可错过的电影之《饥荒孤女》赏析》

“乌鸦”走上了议院的演讲台,开始宣讲起了“famineorpha”计划:把爱尔兰的女孩子送到澳大利亚。

先生们,这个计划实在是两全其美。那些年轻的女孩们能免于饥馑,在新的肥沃土地上生活。而澳大利亚在作为罪犯流放地数十年后女性紧缺,急需年轻女性来劳作、照管家务和繁衍人口……

“哈、哈、哈……”

在座的英国议员们发出了粗俗的笑声。

其中有位议员站了起来,开口问道:“格雷爵士阁下,如果澳大利亚人不欢迎那些天主教徒怎么办?”

这一任的英国殖民地事务大臣耸了耸肩道:“澳大利亚人既不欢迎罪犯,又不欢迎天主教徒,现在他们必须选一个!”

简要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历史背景。

因为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去往澳大利亚的自由移民越来越多,所以当地人拒绝宗主国继续把澳大利亚再当作罪犯的流放地。

到了1840年,除了塔斯马尼亚岛之外的澳大利亚运输罪犯终于停止了。而等到这位格雷爵士上台之后又想往重启此事,当地人自然对此反弹得十分强烈。

嗯,不但1848年的澳大利亚对格雷爵士很不满,1921年的爱尔兰人看到了他把天主教徒和罪犯相提并论,立马也是破口大骂。

“英国人才是全世界头号罪犯!”

“为了离婚背叛教廷的狗杂种!”

“圣公会的异端都要去死死死!”

就在现场观众的骂骂咧咧之中,“famineorpha”计划得到了议院的全票通过。

于是镜头又转回到了爱尔兰的都柏林……

“袁先生自己曾经介绍说,《饥荒孤女》的架构设置是‘抄袭’但丁的《神曲》。

法雷尔三姐妹一开始尚在人间。

随着神父的死亡和天象的改变,她们坠入了冥界。

见到乱葬坑的那一刻起,她们其实抵达了地狱的入口。

而等她们抵达都柏林,那意味着她们已经身处地狱之中……”

——节选自《十部你不可错过的电影之《饥荒孤女》赏析》

其实我们的袁大师这么写剧本并非真的向阿利盖利-但丁他老人家致敬,而是考虑到当时电影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十一世纪的恐怖片和惊悚片自然是怎么耸动怎么来。毕竟后世的观众早就经受过无数感官刺激的洗礼,编导们不弄得夸张一点,怎么吸引观众?

1921年就不同了,这年头的恐怖片在后世看来实在太小儿科了。不过反过来说,你直接就让当时的观众看类似《电锯惊魂》这样的片子,他们也受不了啊。

所以《饥荒孤女》的开场只是“惨”,而不是“恶”。

进了片中的“都柏林”之后,就开始“恶”了。

这个“恶”不但是让人感到反胃的恶心的“恶”,也是触碰人类道德底线的恶行的“恶”。

而这一切的原因就是“饿”!

当然啦,仍然是因为时代的限制,袁燕倏和格里菲斯这两位主创还是对很多片段做了“柔化”的处理。

但是观众们仍然能够明白,法雷尔三姐妹在城中看到了无处不在的皮肉交易,各种各样的暴力事件,甚至隐隐约约的食人行为。

这些场面看得场内的爱尔兰人如坐针毡,因为这不但完全违背了天主教的教义,而且他们知道电影里面的这些“恶徒”就是他们老祖宗。

明白了吗,正是这两个原因促使袁大师他们才需要“柔化”来着。

本来热热闹闹的会场重新安静了下来。

法雷尔三姐妹还有她们同村一行人互相照顾着,总算坚持到了济贫院门口。

他们发现此时的济贫院门口早就排起了长队,要知道当时整个爱尔兰的救济系统最多可以容纳10万人。

而此时爱尔兰救济系统已经接到了伦敦的命令,只招收健康的年轻女孩。

所以这里又来了一段非常催泪的“生离”桥段,三姐妹以外的几位女孩子不得不和她们的父母兄弟甚至爱人告别了。

其实,这一路上一直有两位年轻人在帮助法雷尔三姐妹,看得出来他们与大姐、二


状态提示:第三百四十五章 首映礼 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