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征服者威廉大帝>第621章 十字军和耶路撒冷

提起耶路撒冷,我们相想到的是天国王朝里戴着面具的麻风王鲍老四,年轻的不像话的铁匠贝里昂,神秘美丽的公主茜比拉,以及两个大反派吕西昂尼的盖伊和沙蒂永的雷纳尔德。

但要说起耶路撒冷王国建国之战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或许就没有那么熟悉,毕竟在国内外的影视作品中,基本没有相关的描述。

说起耶路撒冷王国的建立,这里就不得不提一提它的建立者,下洛林公爵,布永的戈弗雷,此君便是天国王朝中贝里昂父亲高弗雷的原型,一个正直、勇敢、无畏、仁义的真正基督骑士。

起初,布永的戈弗雷在十字军将领的推举下,击败了十字军中最强大的图卢兹公爵雷蒙德,就任耶路撒冷圣墓的守护者。,

布永的戈弗雷并未称王,这是个明智的选择,好比朱元璋的缓称王之策,可以避免戈弗雷被其他十字军将领针对。

戈弗雷死后无嗣,传位给了他的弟弟,艾萨德伯爵鲍德温,即鲍德温一世。

至于耶路撒冷的王位是如何从布洛涅家族传到安茹家族的,其中有个十分复杂过程,总得来说就两点,法王的指定和联姻。

之前提到,此事正值塞尔柱突厥崛起之时,一代天骄“英勇的狮子”阿尔斯兰苏丹夺占了巴格达,掌控了***教的宗教领袖哈里,随后数十年里,阿尔斯兰开始向埃及的法蒂法王朝、拜占庭的小亚方向扩张。

对拜占庭来说,阿尔斯兰和突厥人几乎成为了拜占庭皇帝最头疼的梦魇,到了1o71年的时候,阿尔斯兰于曼兹科特战役中击败了拜占庭的十万大军,并俘获了当时的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四世。

当时被俘的罗曼努曾问阿尔斯兰,问他要怎样处置他,阿尔斯兰回答说:“我要给你最严厉的处罚,我将给你自由。”

对一个想置他于死地的拜占庭皇帝,阿尔斯兰给他的自由当然不是免费的,他总共从拜占庭勒索了15o万枚金币才肯放回罗曼努斯四世,从此小亚将不再属于拜占庭。

除了拜占庭帝国之外,塞尔柱突厥还有另一个对手,那就是法蒂法王朝。

法蒂法王朝是穆罕穆德的子孙阿里的后代所建立的王朝,也是历史上唯一的什叶派王朝。

作为塞尔柱突厥人来说,由于他们的逊尼派信仰,自然是将消灭法蒂法王朝作为己任。

此时,还是法蒂法王朝占据耶路撒冷,但如今王朝存续一百多年后,已经不可抑制德衰落下去。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个法蒂法王朝的君主哈基姆,此君年仅11岁便继承哈里之位,他的母亲是俄罗斯人,他的两个舅舅还是耶路撒冷的大主教,然而谁都没想到的是,哈基姆竟然下令拆除了圣墓大教堂。

圣墓大教堂被夷为平地,这对于基督徒来说是不可接受的,这件事多多少少也成为了后来十字军的一个导火索。

哈基姆的行为令人无法理解,想来这位法蒂法的君主有着精神分裂之类的病情,这样想就解释后来此人的一系列荒诞无耻的暴行。

1o21年,36岁的哈基姆失踪,他的继任者是查希尔哈里,他继位时才年仅16岁。

这位法蒂法的哈里即位后,恢复了对基督徒和犹太人的宽容政策,接着又重建了比地震毁坏的阿克萨清真寺和耶路撒冷城墙。

后来他更是与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一起,重建被哈基姆拆毁的圣墓大教堂,直到1o48年,才完工。

此后,耶路撒冷重现了宗教圣地的荣光,每年都有无数基督徒、***前来耶路撒冷朝圣。

然而,此时法蒂法王朝已经无可扼制的走向衰落,过去前往耶路撒冷的道路因为法蒂法王朝的保护,一直都是安全的,但由于法蒂法王朝的衰落,朝圣路上的强盗越来也多,严重威胁了朝圣者的生命安全。

这些强盗中,数量最多,也最为凶残的是来自阿拉伯沙漠里的贝因都人。

历史上,在1o64年的时候,德国的班贝格主教曾带领一支7ooo人的朝圣队伍前往耶路撒冷,不料却在耶路撒冷城外遭受到贝因都人的抢劫,竟然有多大五千人被杀害,幸存者寥寥无几。

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它以及后续被劫掠的朝圣者一同,不断累积,最后成为十字军东征的重要原因之一。

说起贝因都人,这是一个阿拉伯地区的古老部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阿拉伯人的祖先,或者是阿拉伯人的活化石。

虽然贝因都人皈依了***教,但他们却没有像其他***那样有礼有节,这些人依旧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以抢掠为生。

直到今日,贝因都人依旧存在着,依旧以游牧为荣,即便给他们房子住也不会居住,而且他们对信仰也不虔诚,即便是当地人也不敢招惹凶残的贝因都人。

随着法蒂法王朝的不断衰落,“英勇的雄狮”阿尔斯兰苏丹在击败了拜占庭之后,派出了他的亲信大将阿齐兹领兵攻打耶路撒冷。

阿齐兹此人本是花剌子模人,法蒂法雇佣兵出身,后来投入阿尔斯兰苏丹麾下,他领兵顺利攻克了耶路撒冷,衰落的法蒂法王朝根本无力抵挡。

起初,阿齐兹并未对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大开杀戒,很是克制,但后来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和什叶派***起了暴动,他们包围了阿齐兹的妻妾,盛怒之下,阿齐兹对耶路撒冷展开无差别的屠杀,无论是基督徒还是***,全都惨遭屠戮,没有人能够幸免。

阿齐兹的暴虐行径令人指,


状态提示:第621章 十字军和耶路撒冷--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