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穿越重生>唐朝最佳闲王>第四八五章:总要有人去做的

(抱歉,上章的章节序号出错了,章节名这个没办法修改,不过其他的都没问题,不影响阅读。)

神元五年,春,上诏万民齐聚长安车站,长百米,宽三米,不使畜力,可载万石日夜疾驰,万民同乘火车,自长安始,两时三刻至潼关,同车,日落归于长安,万民叹!

召集万民体验火车的事情在一个月后得到了实行,而此次的体验,自然而然的也有史官的参与。

这些史官与百姓同乘一车,亲自体验火车的好处,同时记载下这令人激动的一刻。

只可惜这个时候并没有影像记录,所以只能用这些干巴巴的文字去记载。

而史官记载史料又有一个毛病,他不像是那样写的很详细,他们记载的内容,多为一件事情的概括。

但是这段话却给后世留下了几个强有力的史料证据。

其一,早在神元五年便已经彻底推广米这个长度单位,而许多史学家认为这个时间点可能会更早一些,因为这是历史的必然,推广一个标准,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测试论证,所以在此之前,必然会先内部的使用一段时间再去推广。

但出现米这个单位,最早的记载便是神元五年,关于火车的这段记载。

除此之外,这段话还证实了火车可载万石重的货物,并且可以日夜疾驰,另一个就是他的速度。

两时三刻,从长安抵达潼关,两时三刻,也就是五个半小时的时间,长安至潼关,直线距离约120公里,实际路线距离为一百五十二公里,即每小时不到三十公里的时速。

这样的速度放在后世那就是龟速,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那绝对能称的上神速。

如果拿来比对一下的话就会发现,大军行军的时候,正常情况下每日的路程为六十里,也就是三十里,而火车只需要一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就可以走完这段路。

如果换算下来,一天一夜的时间,火车几乎可以跑三百公里的距离,还是那句话,放在古代,这是个难以置信的速度。

除了八百里加急以外,没有任何一种方式可以超越火车的速度,但一封八百里加急,途中所需要用到的人和马那是无数的,所耗费的精力也是无数的。

但不管怎么说,火车的出现,这让很多人都感到有些不解。

因为后世的史学家在研究的时候发现,大唐是先有的火车,随后才大范围的朝着工业化转变,这一点让他们很难以理解,甚至有些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

不过这些都是后人们要去操心的问题。

现如今,李元吉在大批量的禁军保护之下,来到了长安车站。

长安车站已经开始试运行了,不过此时还并没有投入民用,目前阶段,铁路上跑的,主要是军用,即将各种军用物资通过铁路运输至各个营地。

一是进行测试这种方法的可行性与效率性,另一个则是在测试铁路。

效果的确比以前好了不少,但实话实说,对于效率的提升,实在是很有限的。

而对此,李元吉也是心知肚明,火车的理论速度到了铁路上还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更不要说马匹去拉动的火车了。

而此次的测试,不仅仅只有那些招募而来的老者,除了一定数量的禁军以外,还有另外一个人群。

那就是肩扛着红色肩章的军校学员。

人数为一百来人,自然是那些通过考试的地方学员。

经过了半年期的军校生涯,这些学生兵基本已经发生了蜕变,正在朝着军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而这百十学生兵,则被单独的安排在了一节车厢,车厢是露天的,很简陋,好在天气已经转暖,这个时间坐在平板车上,也不会觉得太过于寒冷。

只有五个成绩最好的学员兵,才有资格与李元吉同乘一车。

当然了,还有几个名望高一些的老者,以及能够抽出空来的几个大臣。

“陛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测,目前基本可以确定,从长安出发,赶到洛州的平均时间大约为一天零两个时辰。而对时间影响最大的,是火车的载重,车上装载的货物越轻,火车的速度就越快,目前测试速度最快的为空车,单程下来只需要不到八个时辰,而载重测试最多为二十节车厢,除去一节燃煤车厢和补水车厢以外,另外的十八节车厢最大载重一万一千石,最多的一次用时一天零七个时辰,主要原因是途中火车出了些小故障……”老许不断的汇报着这段时间的测试结果。

测试自然是模拟各种情况下的运转,有空车,有载货,所以结果自然不会相同。

加上最新的车厢还没有制造出来,所以目前所使用的,依旧是之前的五米版本。

即便如此,能将单程的时间控制在一天零两个时辰,这个数据也还是可以接受的,甚至说,这个成绩已经很好了,已经足够超出李元吉的预料了。

“虽然测试已经大获成功,但你们依旧不能松懈,尽可能的去找到更多的问题,然后解决它,避免在使用途中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影响到全局。”李元吉点了点头,表示认可的同时,又叮嘱他们不要松懈。

如今的李元吉可谓是意气风发的时候,军事上的全面胜利,国内的发展又是如此的顺利,重要的是科技树的建造也很快,虽然曾经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可是在三年内,还是搞出了火车这种高科技玩意儿。

虽然整个车头内部很简陋,甚至可以用粗糙去


状态提示:第四八五章:总要有人去做的--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