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青春校园>秉烛夜待>15.家风

虽然苒苒在火镇里长大,但从小司马府的家风依然多多少少延续了司马衡在中原为官时的规格。

只是经过这些年与当地风俗相互交杂,有所同化。

譬如没了平常官老爷家的架子,也没了那许多的繁文缛节,但其他一些方面的家风还是与别家有所不同的。毕竟从中原带来的好些个打小就跟在身旁丫头,都还在府里上下服侍着,苒苒的奶妈赵妈,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个。

回想起来,除了早年还在府里居住时不时接触到祖父从中原来探望的相识旧友,苒苒就再也很少和带有浓浓中原文化风情的人打交道了。

这回在这片碧蓝明净,黄沙白草的不毛之地和这几个自称某府家丁的人短短一接触,倒像是唤醒了她记忆深处的一些事情似的。

她想,父亲和祖父的根都在中原,因此父亲和祖父身上也都有着一种相似文化气质。

父亲也还算好吧,铜臭味沾了一身,已经可以说是没什么高雅风韵一说了。

但祖父却有种特别有力且独特的风骨和气韵,特别是笔墨一挥的那个瞬间,极致的风度,真是让人好生赞叹。

如今这位家丁府中的那位中原老爷,莫不是举手投足间与祖父是相似的人也未可知。

这种特别的气韵,在父亲身上就明显少了一大截。

虽然父亲偶尔也会附庸风雅,装模作样地舞起文弄起墨来,但和祖父比起来,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似的……

苒苒大逆不道地思量着,在心里对自己的父亲评头论足,悄悄鄙夷,又觉得自己是不是想得有些过分了,不禁吐吐舌头,随后却又不禁想起母亲来。

话说苒苒的母上大人,身上竟再没有一点她之前所提到的那种叫作“气韵”或“风范”的东西。

母亲的气质应该如何去形容呢……苒苒想了想,母亲也应该是能被成为优雅的。

只不过是别于祖父那种气质的优雅。

母亲是个女人,祖父是个男人,这样一比确实有点不对。

可是苒苒还记得,母亲总爱告诉她,姑娘家不能那么大大咧咧,什么事情都想伸出手亲历亲为。姑娘家要有女人味,要懂得拿捏得宜,吃饭的时候动作要小一些,说话的时候声音要低一些,看人的时候不要直勾勾的,要矜持,要懂得适当地害羞,还要学会一些女红,针织之类的手艺,平日里穿衣服更是要主意有女孩家的俏丽雅致,不能随随便便出门。每天都要梳头,洗浴,把自己整理得干干净净得,到了一定年纪还要学会每日往脸上施胭脂粉黛,唇上轻点朱红,打扮得漂漂亮亮得再出门,不能少了大家闺秀的风范。这样一来,竟在苒苒眼里显得有些矫揉造作了。特别是在父亲的面前,母亲尤其喜欢展现出一股子搔首弄姿之态。父亲还似乎特别吃这一套似的。

虽然母亲的道理一堆一堆的,苒苒打小就是怎么都听不进去。

她自小吃饭的时候就旁若无人,喝汤的时候稀里哗啦(哎呀,很烫嘴的好吗),吃起面条更是哧溜哧溜得觉得爽快。坐在椅子上还特别喜欢翘着脚,有时候还不自觉地把腿弯曲到椅子上面摆着一个打坐的造型来,还心安理得,自然无比。母亲对这点的忌讳程度使她简直快要在吃饭的时候拿着棍棒来矫正了她。

“哪里还有一点点女孩子家应有的样子!”母亲呵斥。

到了十三四岁,每天出门,她头上就随便挽个髻,随意地插一根女儿家的步摇。就这,还是母亲强行规定的。或者用根头绳儿把头发挽一挽就出门了。说话的时候也不管什么大声小声,有时候大笑起来前仰后合的样子让人担心她下一秒是不是要摔倒在地,叫人心里七上八下的,也的确是没有什么所谓的大家闺秀,贵族淑女的样子。

在她看来,母亲说的那些全是浪费功夫,白给自己找些不自在罢了,还没啥屁用。

她有时看着母亲的样子觉得挺美挺好看,有时候又觉得累得慌。

说实在的,其实母亲自己也并不是习惯了这种礼仪周到的言行举止,都不过是受了父亲这个当地土豪的蛊惑,才硬凹造型把自己凹成现在那个样子。其实她雷厉风行地办起事来的时候,不知道多豪放,一点比不男儿差,整个儿一个巾帼女英雄。

想是极有可能父亲把小时候见到的那套中原女子形貌姿态的东西生搬硬套地教给了母亲,而母亲又是个对中原的风俗抱有一种异常盲目的向往与崇拜似的,竟把父亲的话听了进去,按图索骥地东施效颦了起来,真是叫人看着不自在透顶。

最大的问题在于,母亲自己一个人自找罪受还觉得不够,非要拉着自己唯一的女儿苒苒一齐进行由内而外的改造。

苒苒可受不了这个,越长大,越是见着母亲就想跑,被逮住了就爱跟她唱反调。对她讲的道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除非母亲凶起来的时候,为了安抚她就敷衍一下,一回头又把所有教条都丢在了九霄云外。

她的内心越来越叛逆,性子也因此越变越野。反正母亲不接受她,镇子里的人能接受她。比起母亲这样惺惺作态的女人,镇子里的人反而更喜欢她的样子。也难怪那次进宝会在背后当着苒苒的面说母亲的不好……似乎是有那么一些人,觉得母亲是个不太容易亲近的人。

只是大伙儿权当她是个会说汉话的西女,来源不同,风俗也就不一样,性格也不尽相同,这倒可以理解。毕竟比起一些到访火镇,只会


状态提示:15.家风--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