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帝国行>第190章 点拨(2)

想到这里,百里燕(既魏贤)心里基本有底,收敛起最初的震惊,心平气和的说道:

“老先生再次驾临咸国,亲自出山助咸王一臂之力,不会没有原因吧。”

“呵呵,去年议贤馆舌战,老夫便笃定魏郎中定有大才,便是想着与魏郎中纵论古今,不想天不作美,老夫与魏郎中失之交臂,今日一见颇,有相见恨晚之感啊。

此番老夫秘来咸国,也是受天子之托,不巧碰上咸王后院失火,不得不出手相助。”

“哦……”百里燕轻轻一叹:“如此说来,今日赵帅所作所为,便是受了老先生指点,或者说,老先生指点了咸王,咸王又授意赵帅?”

广叔子点了点头道:

“确是如此。黑巾军危害中原已成毒瘤,倘若不除,必将危害梁国存亡,故而老夫受天子之托,前往各国游说尊王,一起联兵伐叛。”

“如此说来,老先生希望咸国能拖住黑巾军主力,好让列国有整饬兵马再战的喘息之机?”

“正是。”广叔子肯定道,丝毫不掩饰此行目的,下刻他又说道:“据可靠消息,黑巾军大军半数皆在咸国,咸国只要拖住黑巾军主力,梁国派出的使臣,便能说动各国联兵讨伐黑巾军。”

“但咸国能有什么好处呢,咸国此番损失极大,战后人口少说消弭百万生灵,用咸军将士的鲜血,替他国争取时间,倘若列国坐等咸国于黑巾军对峙消耗,这又如何。”

“魏郎中乃旷世英才,应该知道咸王现在的处境,老夫答应咸王助他一臂之力,便是在帮咸国。”

诚道派的逻辑是尊王,王天下。老百姓永远只是君主的依附和物品,没有与生俱来的权利。

所以广叔子看来,帮咸王夺回实权,就是帮咸国,咸王得到了好处,也就是咸国得到的好处,至于死了多少老百姓,摧毁了多少城池田地,在诚道派眼里都是一文不值。

当然,就时下的文明水平而言,此种思想和制度,更适合当下的实际社会生产力和民众情况。

而黑巾军拜天为君父,推翻了君主封建制度,建立不伦不类的神权政治思想,跟诚道派忠君尊王思想严重矛盾对立,更凌驾于梁天子之上,政治主导权上对梁国产生了直接威胁。

梁国作为思想理论的基础,诚道派必然要采取反抗措施,否则诚道派很可能沦为黑巾军的清洗对象。

但到头来只为一个人服务的制度,哪怕再先进,千千万万老百姓血染的江山又有什么意义。

“老先生,咸王与内朝之事在下不感兴趣,在下只关心此战能否打胜,倘若输了,咸王就是有一百个脑袋,也不够黑巾军砍的,还何谈权柄。”

“呵呵……”广叔子淡淡一笑,似乎全然不担心此战会输:“倘若咸国一定能赢呢。”

百里燕顿是一愣,以为自己听错了,遂追问道:

“老先生何以认为此战咸国必胜。”

“老夫清楚,魏郎中是担心晋军按兵不动,任凭黑巾军与咸军消耗,故而只要咸军主动出击,击溃叛军主力,将其拖在咸国,梁国当借兵十万远征咸国,魏郎中以为此战能胜否!”

“嘶……梁国借兵十万?”

黑巾军已经占了孙国、长孙国、咸国、徐国、宋国七八个郡县,总面积远超咸国国土,直线距离梁国尚远,梁国此时远征咸国,倒也说得过去。

但如此一来,有可能引火烧身,促使黑巾军渗透梁国,蛊惑民众发动哗变和叛乱。

不过索性梁国的识字率和士绅阶层的密度高居列国榜首,富裕程度也是列国之冠,这都得益于同文书苑的功劳,不过百里燕很是担心梁国军队的战斗力。

这梁朝瓦解之后,逐步萎缩成了如今版图,被孙国、长孙国、燕国三面环抱,因为梁天子的缘故,还没有大国公然吞并灭国。

因此梁国的军队除了南征过金雪狄,少说有一百多年没在中原打过大仗,最多在边境剿过匪。突然把十万梁军拉上战场,百里燕不禁怀疑其战斗力到底有多少。

但话又说回来,有十万人能拉上前线,总比晋军缩在背后不动弹的强,哪怕充当炮灰,好歹也是十万人。想到这里,百里燕追问道:

“那老先生为何要将此事告知在下?”

“想必魏郎中也已想到,梁军百年未曾有战,将才奇缺,故而梁军抵达咸国之后,需咸军派遣策应使。咸王曾问赵逊,谁人可担策应使,赵逊便推荐了魏郎中,老夫也深以为意,故而才有今日秘见之事。”

“嘶……令我充任策应使,梁军十万之众,策应使不应该只有一人,我无根无基资历尚浅,二十岁便出任全权策应使,咸王如何向内外朝交代,晋军那里又如何说得过去。”

策应使职能类似于向导、参军,有点向现代意义的两军通讯联络官,是本国军队为客军、友军提供的参谋人员,有建议军机权,但没有领兵权。通常是左右都督及以上军职,每一级设一个策应使。

左都督、右都督各领兵四千,梁军十万人马,就有二十五个左、右都督,另有两至三个大都督,一个征讨将军或者大帅,如此推算,咸军至少需要派遣四十个以上的策应使,职务也必须与对方大致对等。

百里燕现在的军职是广信军先锋官,没有正式编制,尽是地方军队。充其量是个都统,都统与左右都督差了两个职务。

更何况给客军充当策应使,本是一件有面子的事,而且还是


状态提示:第190章 点拨(2)--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