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穿越重生>重生之商业大亨>第七百五十二章:瓮中捉鳖(五)

第七百五十二章:瓮中捉鳖(五)说无奈的选择,那是因为姚忆为了保密,必须在两百公里以外进行挖掘布防,然而,如果过早的在俄罗斯铁路沿线附近挖掘,就会暴露目标,所以,姚忆的整个布防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在占领这一地区的时间中,沿着贝加尔湖南岸五十米深的地下构筑交通通道,而无法做到在距离地表几米的地方构筑工事,否则的话,敌人一旦发现,就会前功尽弃。

说是最佳的选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贝加尔湖,有了它,如果俄军反应速度太快,无法按照计划完成贝加尔湖沿岸工事构筑的话,还有贝加尔湖抵挡俄军的外逃,所以,从这方面说,这是最佳的选择。

对于俄罗斯来说,不论是他们的远东战区总司令,还是最高统帅,反应都是最敏捷的,当他们发现乌兰乌德又被姚忆的军队神奇的占领之后,就立马命令后方军队对乌兰乌德进行攻击。

也就是两天的时间,他们没有攻克,反而发现姚忆的军队数量是越来越多,而这个时候,姚忆能够做到的,就是完全封死整个通往贝加尔湖的所有通道,构筑起十公里宽的防御工事,但是,在贝加尔湖南岸,除了早已经构筑好的地下交通通道之外,只能仓促的修建了几道防线,而且俄军很快就发现了姚忆的这些防御漏洞,于是挥师西移,向贝加尔湖沿线的防御工事发动一波又一波的攻击,此时,从伊尔库茨克方向赶过来的二百万援军,也开始对贝加尔湖沿岸和整体防御体系坚固地带的交界处,发动攻击,希望从贝加尔湖最南端撕开一条通道,让他们的军队沿着湖边突围出去。

俄罗斯人想的是不错,但是,姚忆也不傻,很明白,除了拿下乌兰乌德这个城市,从贝加尔湖东面突围出去之外,就只有选择贝加尔湖最南端的尖角突围出去,一旦突围,他们就可以进入伊尔库茨克,,因为那里是离伊尔库茨克最近的地方。

如果这个地方也突不出去的话,只好选择姚忆防守最薄弱的地方,打破贝加尔湖南岸的防御,通过贝加尔湖突围出去。

因为贝加尔湖到十一月份的时候,就会结冰,抛弃重型装备,徒步穿越贝加尔湖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当然,这一切都仅仅是猜测罢了,而且俄军在西进的过程中,以强大的力量摧毁了姚忆临时修建的防御工事,而且姚忆的大量守军不得不向西退守,节节防御,同时,姚忆已经看出了俄军的意图,于是,在贝加尔湖最南端的公事里面布置了将近六百万的军队,而且其他军队还在源源不断的增援,在战斗的时候,姚忆的军队还在不断地向两边扩展壕沟,扩大防御带,由原来的十公里扩展到二十公里,让俄军基本上是寸步难行。

一场又一场极为惨烈的战斗不间断的打响,俄罗斯军队可以说是轮番进攻,完全不给姚忆军队任何喘息的机会,好的是,姚忆的军队更能够得到休息,最起码穿着棉衣,能够到五十米深的地穴中休息,而且还能够有足够的食品供应。

而此时的俄罗斯军队就惨了,自从乌兰乌德被切断以后,他们的粮食供应已经中断,武器装备的供应也已经中断,这就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俄军将要饿着肚子打仗,更让他们揪心的是,刚刚进入十月份的贝加尔湖已经是一天比一天冷,当时他们进入外蒙古的时候,穿的是秋天的军装,但是,这里的天气只要西伯利亚寒流来一场,就足以下降十几度,夜晚的温度下降的更厉害。

在这方面,姚忆早有准备,准备了大量的保暖衣物,确保士兵不受冻,而俄罗斯军队应该对他们的天气更熟悉,更了解,更应该储备过冬的军衣。

说实话,他们还真的储备的有,而且很多,在每一个城市都有,但是,士兵们并没有穿在身上,更没有随身携带,至于伊尔库茨克和乌兰乌德,以及外蒙古境内的棉衣,早已经被姚忆的军队烧了个一干二净,更重要的是,今年的寒流比往年早了半个月,只要不到零摄氏度以下,这些军队穿的衣服完全可以抵御风寒,再说了,俄罗斯人办事情都比较拖沓,都是事情到了最后的阶段才开始办,不会向中华人那样,提早准备,按照惯例,当天气严寒之后,才开始发放棉衣等物资,当他们进入外蒙古的时候,还是九月的秋季,等进入十月份的时候,棉衣还没有运到,他们就被姚忆包围了,此时他们连吃的都困难,怎么可能还想着棉衣的事情呢。

就是想着,也运不进来,因为,从欧洲到西伯利亚和远东的铁路线,被姚忆占领了,能够出动的只能是俄罗斯的运输机,但是,在沿途姚忆早已布置了防空力量进行拦截。俄罗斯的运输机根本不可能运的进来,姚忆也不会允许运进来一件棉衣,一颗粮食,不然的话,那就不叫包围了。

此时,俄罗斯唯一的办法就是打通通道,只要打通一个通道,他们就彻底被解救了。

但是,姚忆强大的兵员储备,再加上凭借工事,还有从四面八方打过来的火箭弹,俄军怎么可能突破这个防线?

虽然由俄罗斯的弹道导弹来帮忙,对姚忆的阵地进行狂轰滥炸,但是,不会起到任何作用,毕竟是二十公里宽的防御阵地,别说二十公里,就是原来的十公里的防御阵地,俄罗斯的弹道导弹也没有任何的作用,再加上,这些弹道导弹数量是有限的,即使摧毁了一部分工事,姚忆的遁地机仍然能够快


状态提示:第七百五十二章:瓮中捉鳖(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