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恒拿着王旦的奏折,心里既高兴又感慨,他从十五岁就想娶刘娥为妻,经过了漫长的三十年,终于等来了这一天,终于能够对刘娥兑现自己的诺言了。

赵恒激动兴奋之余,丝毫不敢掉以轻心,就怕万一再出现什么意外,让此事横生枝节,再生变故。

越是重视,就越是格外小心翼翼。

小心驶得万年船,这么多年,自己不都小心翼翼地走过来了么?

———————————————————————————————————————

刘娥正在崇徽殿里教赵受益写字,周怀政手捧圣旨,前来宣旨,一进殿门,就扯着又细又尖的嗓子喜滋滋地吆喝道:“圣旨到!请德妃娘娘接旨!”

刘娥已经知道赵恒要册封自己为皇后,闻言赶紧让寇珠出来迎接周怀政,将他引入正厅。

她将朝服拿出来,这是德妃的朝服,今天是最后一次穿了,自己册立德妃也只不过才半年的功夫,现在真的就要成为皇后了么?大宋朝最至高无上的女人?

刘娥心里又激动又欣喜,在莫离的帮助下,将朝服穿上,对镜照了一下,满意地一笑。

寇珠已经将周怀政引入正厅,雷允恭已经在堂上摆好了香案,刘娥穿着朝服,率领崇徽殿众人来到周怀政面前,正襟跪倒,悦然道:“臣妾接旨!”

周怀政抿嘴一笑,接着便大声朗读道:“皇帝制曰:朕仰承嘉运,嗣守鸿基,思厚人伦,聿崇王化。眷惟中,实有旧章,宜得淑贤,佐于勤毖。爰敷明命,诞告外庭。德妃刘氏,毓粹高门。钟英甲族,载挺闲和之质,茂昭婉之风。览图史之格言。早扬惠问。躬组之懿绩。实显令猷。自升冠于掖庭,颇贸更于岁月。肃之美,表率于六宫。敦睦之仁,协和于九族。事遵彤管,兆叶玉衣。邦教聿隆,嫔则攸著。长秋虚位,宰辅上言,援据古今,契予褒择。于戏!《诗》有《思齐》之咏,《易》垂厚载之文,福祉攸滋,邦家所赖。肃膺典册。其懋戒哉!可立为皇后。择日备礼册命。”

刘娥静静地听着,当她听到“《诗》有《思齐》之咏”时,就知道这是赵恒所写,不禁微微一笑,心里感觉到暖融融的,仿佛赵恒的笑容就在自己面前,连这寒冬也变得温暖起来。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神罔时恫。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雍雍在宫,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射亦保。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

不闻亦式,不谏亦入。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古之人无,誉髦斯士。

《思齐》一诗,赞颂周家的贤母以及文王的功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俱备,赵恒极喜欢,曾经与刘娥笑言,要以他们为榜样,做一对好帝后,不白来这世上走一回。

她盯着这份圣旨,眼中有抑制不住的喜悦。赵恒曾经说过,总有一天,他会正式地册封她为大宋王朝的皇后,总有一天,她会接到一份真正的立后圣旨。

赵恒曾经告诉她,一份圣旨正常的出炉程序繁琐而又复杂,并不是她想象的那么简单。

通常情况下,皇帝或者是他身边的人没有资格写圣旨,皇帝如果想要下达圣旨,那么得先由中书省的中书舍人们各自拟写一道圣旨(草稿),写好后送给中书令或者是中书侍郎过目,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在其中选一道写得最好的,再加以修饰润色,形成真正的圣旨(熟稿),然后呈给皇帝,这是第一道程序。

皇帝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可以用红笔写在圣旨的空白处,但却没有直接否决圣旨的权力。比如杨亿当年起草答契丹诏书的时候,在圣旨中写有“邻壤交欢”一词,赵恒把“邻壤”这个词划掉,在圣旨旁边分别批注了“朽壤、鼠壤、粪壤”三个贬义词,让他从中选择一个修改过来,他却拒绝修改,只自己把一个“壤”字改为了“境”字,并且引用唐朝故事,如果学士所作文书有所修改,那表示不称职,向赵恒上书请求解职,赵恒只是对宰相笑笑,说道:“杨亿不通商量,真有气性。”只好作罢,当然也没有同意他辞职。

皇帝如果认可中书省呈上来的这道圣旨,那么就会在上面盖章,然后将盖好章的圣旨交给门下省审查,这是第二道程序。

门下省如果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审查通过以后也要在上面盖章,这是第三道程序。

最后一道程序,就是门下省将圣旨交给尚书省执行。

也就是说,圣旨真正的决定权是在中书省,而门下省如果觉得这道圣旨不行,也有权力直接将它驳回,哪怕皇帝已经盖好章同意了也没有用。

只有严格的经过以上各道程序,有中书省、门下省、皇帝三方共同盖章的圣旨才是一道有效的圣旨,否则就是假圣旨,不具有法律效力。

当然,那些无关紧要的圣旨,皇帝可以自己写或者让身边的人代劳,但是依然要按部就班的去走这几道程序,缺一不可。

历史上曾经有过几回假圣旨事件,但是却没有一次是做的漂亮的。无论是霸道强势的武则天,还是庸弱无能的唐中宗李显,都曾经发布过只盖有自己印章的“假圣旨”,结果引起群臣诟病,弄得颜面尽失,成为笑柄。

赵恒汲取他们的教训,所以当年李沆焚烧了他盖章的立妃诏书以后,很长时间都没有再提立刘娥为妃这


状态提示:第447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